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圈内企业生存环境也发生变化,本文从生态位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文中介绍了企业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从基础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与分离以及生态位的扩充几方面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圈内企业的生态位变化情况,并简要阐明了这一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基地,武汉城市圈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其中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问题被凸显出来.文章重点研究了如何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下推进武汉城市圈重化工业的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构建"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模型,依据衡阳市相关数据分析,探讨衡阳市生态承载力现状,基于同全球人均生态足迹对比,判断其所处生态盈亏状况,继而从主体生态意识、系统自我调节、生态压力缓解等三个方面对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曹玲 《发展》2014,(4):52-53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适时提出:"保护生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针对张掖已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目标,并取得了  相似文献   

5.
<正>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为"环鄱区"),是以江西省鄱阳湖为核心、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战略构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座城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共38个县、区,覆盖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是人类要寻找的"诺亚方舟",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依据,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三赢",其中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是前提,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培育生态文化是保障.  相似文献   

7.
任晞 《改革与开放》2013,(6):104-105
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从关注生态本身的散、乱、浅的观念与治理手段,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系统、深化的质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把生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让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的机体内,成为有规划有计划的科学实践活动,进而打造生态、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两型社会"与生态城市的内涵入手,重点阐述了"两型社会"引导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总结提出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生态城市又将成为两型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蓝定香 《特区经济》2014,(9):165-168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设立西藏"生态特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西藏"生态特区"试验探索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政府补偿、强化社会补偿、争取国际合作补偿、实施生态移民补偿。  相似文献   

10.
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亚平 《特区经济》2009,(4):176-177
在2007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一起,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为什么选择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前沿阵地?如何认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深化改革道路,坚定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信心,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对旅游业的推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扬帆 《特区经济》2010,(4):146-147
本文在分析"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探讨了以城市圈或城市群为地域范围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对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旅游交通、旅游营销及旅游生态的推动作用,以期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是文化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人在这一系统中是主体,人的生存状态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本质性内容。文化的"人化"本质说明,文化生态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实现具有内在统一性,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因发展节奏和速度的不同步,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即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不和谐。"两型社会"的构建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建设,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终将消解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逐渐结合,形成生态社会主义。它属于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是基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论构想。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以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即贯穿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念,把"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理念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首次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工程,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一)成功做法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年来,武汉城市圈按照"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关键领域改革有新突破,"两型"社会建设有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业绩.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了包括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极其关键的新时期。本文在总结和归纳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形势及问题,对深圳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内容、路径进行系统思考和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道德建立在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突破了传统道德在主客体、内容等方面的界限,可以说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根本性变革。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生态道德最终要反映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主要表现为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道德实践这三种社会现象。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道德,必须确立系统的目标体系,选择正确的建设重点。并遵循科学的建设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兵 《中国高新区》2013,(8):123-129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将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孝感高新区在201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后,站在新的起点上,高新区人要奋力加快建设"五个高新",即建设创新高新、生态高新、产业高新、智慧高新、幸福高新,把该区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证了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与美丽陕西的辩证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美丽陕西的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两型社会"为实现美丽陕西创造了条件。探索推进陕西"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第一,"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强化节能环保、生态优先的意识;第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三,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强化产业支撑;第四,以发展工业园区带动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第五,加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强调了陕西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着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