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大强 《济南金融》2007,(12):24-27
金融中介是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金融中介为什么会存在一直是金融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这些理论从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金融中介功能观、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等角度解释了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艳 《南方金融》2002,(10):13-16
本文首先回顾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上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可以看到:1、银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提供流动性并充当被委托的监督者的作用。2、与金融市场这样一种直接融资方式比较而言,银行更倾向于解决跨时风险分担问题,而前者便利跨部门风险风担。同时从实证方面显示金属中介体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以至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传统区分方式已经过时。而比金融中介理稳定的实际上是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以此为逻辑起点来设计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不同组合成为了金融系统研究的要中之要,也是历史上不同国家金融系统如此多样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金融中介的主流理论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成果,从成本节约的角度说明金融中介的存在根据在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现代金融中介支流理论——金融中介的功能观点指出金融中介的功能而不是它的组织形式是金融中介存在的关键。但它们都只是解释了金融中介存在的部分原因,依然有着中介与市场对立定位、缺乏统一解释、功能与行为分割和对金融分工和发展解释不足的重大缺陷,迫切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Allen and Santomero(1998,2001)的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学说,Scholtens and Wensveen(2000)的价值增加学说,以及Meron(1995)的功能学说。并根据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理解金融脱媒:基于金融中介理论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有文献对金融脱媒的理解多与各国的金融实践相联系,对金融脱媒的产生、作用机理和发展趋势的讨论缺少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就国内外文献对金融脱媒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明确了金融脱媒的概念,然后尝试以金融中介理论发展为脉络,利用金融中介理论中各观点的互补性,从多个角度对金融脱媒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6.
刘春华  杜权 《浙江金融》2023,(10):67-72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中国特色金融的服务和支撑。浙江创新推出的金融顾问制度,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探索,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在大量实践基础上,金融顾问制度逐渐突破了部分传统经济金融理论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约束条件。本文通过金融顾问的实践探索走向模式提炼和理论升华,这将更好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8.
包春静  金雪军 《浙江金融》2005,(10):32-33,36
金融中介理论现代文献中一个重要的范例是,借款人和出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是理解金融中介机构(FIs)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杨光 《征信》2015,(2):21-24
互联网金融让大众可以在信息相对对称中自由、平等地获取金融服务,逐步实现金融的普惠性。从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基本特征和理念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出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结合点,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一定提高效率吗?尽管受访的互联网人士对此均持肯定意见,但也不妨听听会融人士的看法:金融中介的存在主要在于它可以降低资金供需双方交易成本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无疑为此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方式与手段,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是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1.
曹葵 《西安金融》2003,(10):42-43
一、问题的提出探究金融中介机构形成与演变的原因,理论界存在着两种分析框架。一种是制度分析法,它以现有金融中介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的制度结构为既定前提,分析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称为机构观;另一种是功能分析法,它从金融中介机构所承载的经济功能出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的发展,金融学家陆续提出了一些关于金融中介存在的理论和模型,形成相对独立的金融中介理论。本文在对西方各主要代表性学说进行简要综述的基础上,结合金融体系的最新发展变化对金融中介理论进行比较与评析。  相似文献   

13.
金融稳定的宏微观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沛 《南方金融》2005,(5):25-27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金融稳定研究的理论脉络,分析现代金融经济中影响金融稳定的宏微观因素,以期对金融稳定的维护和政策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金融中介是以拆分风险为前提而吸收集中风险的风险中介机构.其风险管理功能观认为借方风险的差异性与金融中介的规模优势是其能否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而“主动性”的风险管理则表明金融中介机构有能力创造借方风险差异.然而,面对转轨时期由于制度因素形成的借方风险一致性所造成的巨大单一的系统性风险,单从金融中介的技术层面上是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此时,国家基于自身效用函数可利用指令性计划创造借方风险,并在更大范围内集中与拆分借方风险.但其若想从根本上构造金融中介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产权改革的前提下重构借方主体的风险差异无疑是必要条件,但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显然也是长期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与金融市场相比,金融中介机构因如下理由而存在:降低交易成本;流动性保险和提供支付手段;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分散投资风险以及金融中介的不同产权安排。在此理论框架下,我国金融业将走向混业经营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到基金等中介的兴起,都是交换与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金融中介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和其他中介的竞争压力;同时,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全球金融逐渐走向自由化为金融中介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条件,这些就是金融中介不断演变的内在规律。对金融中介演变规律的理论解释是基于三条线索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非正规金融是小企业金融的补充和替代。我国非正规金融因金融抑制而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发展,但并未因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而萎缩和消失,反而促成了非正规金融与小企业金融之间的竞争局面,两者之间的市场份额呈动态平衡之势。从非正规金融的视角看,小企业金融在包含交易成本和借贷利息在内的综合融资成本上并无优势,小企业金融要争取市场主动,实现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必须打破平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借贷利率的发展策略,形成综合融资成本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金融本质和未来发展的讨论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本文梳理了"金融"在概念和形式上的发展历史,提出了金融的本质是"中介",并总结了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种主要中介形式: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和撮合中介。通过归纳金融中介职能产生的基础,本文提出了分析金融中介本质的两个视角:客观维度和主观维度。其中,客观维度是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广义信息不对称,主观维度则是金融机构通过信息处理、风险管理,实现信用创造的过程。针对进来逐渐增多的"金融终结论"和"金融颠覆论",本文论证了金融中介职能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更加突出,但是金融机构实现中介职能的方式将面临重大变革。最后,通过对金融深化和金融稳定的反思,本文强调了风险防控和金融稳定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对金融公共政策制定提出了若干展望。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一些固有矛盾,是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为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基于对辽宁省、安徽省等地的农村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着重从金融覆盖率、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探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中介参与公司治理,虽然因增加了委托——代理层次而增加了作为终级出资人的代理成本,但由于企生委托——代理机制的健全和约束的强化,其减少的“道德风险”损失完全抵补了上升的代理成本且有余,公司整体的治理效率也将获得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