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凯林 《英才》2004,(1):30-35
有好事将中国的并购模式一分为二:一种以海尔为代表的收购同行业“休克鱼”的模式;一种以德隆为代表的跨行业“吃最好”的模式。德隆名副其实吗?  相似文献   

2.
做大还是做强,这个类似莎翁“TOBEORNOTTOBE”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国的企业家。人们习惯于将做大等同于多元化经营,将做强等同于专业化运作。二者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每个时代都会有企业“做大”、“做强”的神话。新疆德隆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企业,通过产业资本控股金融机构,迅速膨胀为控制多家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国内外企业,涉足数十个不同行业的庞然大物。德隆的发展壮大历程犹如神话,但随着资金链条的断裂,“德隆系”轰然倒下。德隆神话的破灭,让我们不得不对企业的“做大做强”进行更理性的思考。我们可将以德隆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3.
夯实内瓤     
安林 《英才》2004,(1):43-43
“整合”在德隆,无疑就是“产业整合”的代名词。而“产业整合”在商界,似乎又成了“德隆”的同意语。难怪人们常常听到这样的问与答:德隆做的是什么?德隆做的是产业整合;德隆靠的又是什么?德隆靠的则是整合产业。于是,德隆的“整合”之道,成为千企追逐、万人仿效的模式。可我,作为管理咨询的执业者,却看到了德隆的“另类”整合。或许,它更值得  相似文献   

4.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4,(10):33-34
2003年8月汇源与德隆脱离不久,《中国企业家》撰文《汇源:后德隆时代难题》即指出“汇源面临对德隆时代扩张战略的调整”,“德隆时代为汇源留下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后来证实,一脱离德隆,汇源延续两年的疯狂扩张战略即迅速转入收缩。尽管对外称,“汇源一切照常进行,根本不存在任何调整”,但2003年年中(2003年5月份与德隆分手)汇源停止了一切新的圈点布局项目,全面收缩并开始深刻反省其故往的销售策略。  相似文献   

5.
拯救德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隆的破产几乎是个零和结局。那么,如何激活德隆这盘“困棋”?主要有两种重组思路围绕德隆展开。一为行政主导,出售部分资产以清偿债务;一为市场力量主导,将德隆予以整体重组、彻底开放股权。哪条道路能走得通,现在仍是悬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德隆重组案将给政府、企业、社会都留下某些遗产。拯救德隆,正是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6.
萎洋 《公司》2004,(8):5
6月号《公司》杂志封面上的几个标题一下就吸引了我.特别是那篇《德隆背叛了“德隆模式”》。我关注德隆有段时间了.我认为德隆模式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缺乏“四种资本”的储备。 这“四种资本”是实物资本、技能资本、制度资本、观念资本。 实物资本:是指企业拥有的资金.固定资产。 技能资本:是指企业员工(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  相似文献   

7.
尹生 《公司》2004,(6):15-15
德隆的崩盘并不意味着“德隆模式”失去价值;相反,德隆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它背叛了“德隆模式”!  相似文献   

8.
“上海不出企业家”。上海真的不出企业家吗?中国商界的这一“咒语”,正在被一群新生的上海企业家打破。199g年,携程、盛大创立:2002年,分众、如家创立,在此后的三五年间.这几家由上海人在上海创立的上海企业.迅速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宠儿,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耀眼明星。同样是“胆小”,同样是“算计”,同样是“崇洋迷外”,为什么这些原先制约上海人创业、诞生企业家群落的“缺点”,却在陈天桥、江南春、梁建章、季琦这些新上海企业家身上,变成了创下大业的“优势”?是企业家的定义变了还是上海人的内在气质变了?四五家企业、七八个新企业家,也许还不足以推翻“上海不出企业家”的咒语,但假如这几个人身上的气质恰好代表了中国商业与全球契合的新方向,那就值得我们认真解读这几个样本了。  相似文献   

9.
《公司》2004,(11)
德隆一直是把自己当作中国的在德隆,“唐总”是个容易引的称呼,因为这里有4个“唐总”里、唐万平、唐万川、唐万新,合“万里平川一片新”。唐万新说:做产业的,不是做企业的。记得去系被金融监管层大规模调查期间,德隆一位执行董事在接受英国《人》采访时曾表示,“德隆已经大市场的一部分,too big to fail(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家》2004,(6):13-13
曾经是中国最著名整合者的德隆,眼下不得不苦苦追求被整合重组的“善终”(本期封面故事《拯救德隆》);而曾经领头“重型化”的东方希望、复星,也受困包头、唐山(本期宏观栏目《宏观调控下的民企重型化》)——这样的变局,不禁让人长长叹息。从2001年起,《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直在关注中国的产业整合和整合者,关注民企在全球范  相似文献   

11.
《经营者》2007,(1):70-75
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力2005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谁能挺立潮头,独领风骚?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社会责任——新型工业化道路谁为先锋?这些都成了评选的指标。“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评选标准为“:创新、责任、影响力和推动力”。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突出“年度感”,强调候选人应该在2005年这一年当中有标志性的事件和突出的作为。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中国经济对企业家乃至所有劳动者提出的时代要求。二、责任: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普通劳动…  相似文献   

12.
在从“德隆时代”急剧扩张的节奏中出走后,一度领跑果汁市场的汇源将如何化解过往时期的财务重负?又如何凭借“德隆时代”的重金布局重返其龙头之位?  相似文献   

13.
透过“德隆”分析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杰 《财会月刊》2005,(5):74-75
德隆作为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在辉煌时期,其运作模式曾令人关注。而德隆的轰然崩溃,自然也引起,人们的理性反思。目前,德隆危机已经渐趋平缓,但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却有长远的意义。究竟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路在何方,本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拯救托普!拯救德隆!——2004年春天的企业界被坏消息笼罩,除了一连串的企业家猝死,就是一连串的企业需要拯救。4月上旬,我到四川成都,当地的一些民企都在说“拯救托普”,后来还看到一份由一家中介机构起草的“托普拯救方案”。4月下旬到上海开会,又听大家在说“拯救德隆”。我的一位  相似文献   

15.
刘传 《企业文明》2001,(9):15-16
“十倍速时代”来了,WTO来了,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来了,中国以什么样的人才去迎接、去参与这场全球化的竞争?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此乃古语;“厂长经理遍地开花”、“中国缺少企业家”,这是今论。是耶非耶?我们不妨对中国企业家——时下颇为时髦CEO之演进,来个热点冷视——  相似文献   

16.
<正> 当今,在我国社会上或报刊中,“企业家”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大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厂长、经理也被人们戴上了“企业家”的桂冠。“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人才任之”。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呼唤着我国企业家阶层的崛起。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地位与作用?如何构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家的生成机制?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刊文 《乡镇企业》2001,(3):40-40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最近谈到中国企业家的标准。他说,什么叫企业家?国内对这个问题有些不同的认识。一般这么讲,企业家就是厂长,厂长就是企业家,经理就是企业家。——错了。企业家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企业家是有素质的,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何时能出比尔&#183;盖茨?心理学博士金盛华博士认为,比尔&#183;盖茨代表一个时代,代表一种国力.也代表一种文化,中国的土地上出现比尔&#183;盖茨式的人物或盖茨级的世界超级企业家的那一天,将标志着中国时代的真正到来。  相似文献   

19.
资讯     
德隆唐氏兄弟:别让我们倒下中国曾经最著名的整合者,德隆董事局主席唐万里和总裁唐万新,因德隆自身的困境,而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为了躲避债权人,唐万新在上海只能每天晚上换一个酒店。自4月份德隆股价暴跌开始,上海、四川、重庆、山东、南昌、深圳等地均掀起了针对德隆的追债潮。位于上海市源深路1155号的德隆大厦已经被多次抵押和查封。面对严峻形势,领军人物唐万里呼吁:社会各界给德隆一个机会。有业内人士分析,“德隆在高速扩张中的一些做法严重违背了《银行法》、《证券法》,现在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一位不具名的德隆国际内部的…  相似文献   

20.
一切都是为了造成一种假象:德隆有钱,然而装作有钱是为了借钱, 这是惟一目的。唐万新说过:“德隆没有操纵股市。”唐万新还说过:“我没坐庄。” 2005年6月7日,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一楼审判大厅内,备受各界瞩目的“德隆刑事第一案”在此开审。没有传说中的神秘,但绝对有传说中的无厘头。涉案金额高达208.89亿的德恒证券以及7名高管站在被告席上,把“我不知道”,“我不清楚”变成了口头禅。此案万众嘱目的还是以证人名义出现的唐万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