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蓝藻是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藻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遗传和致癌毒性.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及其去除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各个技术的去除效能,并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囊藻毒素去除领域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致毒效应,微囊藻毒素不仅损害肝脏,还可导致其他组织(肾脏、心脏、脑、腮等)病变。另外还能引起机体的氧化损伤和血清酶的改变。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致毒机理可能是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和造成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
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与藻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北方某水库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EMCs)和藻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IMCs)的3种异构体(LR、YR、RR)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研究了EMCs和IMCs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EMC-RR和IMC-RR的全年变化规律非常一致,在9月初之前其含量比较低,随后迅速上升并在10—11月份同时出现峰值;EMC-LR、IMC-LR、EMC-YR和IMC-YR全年出现多个起伏,且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峰值出现时间也不一样,EMC-LR和EMC-YR峰值出现在8—9月,而IMCLR与IMC-YR的峰值则出现在9月份中下旬。IMCLR和IMCRR是藻类细胞内主要毒素,但是2种异构体所占总的细胞内毒素的比值并不是固定的,5—12月份其比值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4.
拉曼光谱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在检测环境毒物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在论述了微囊藻毒素的特性及其现行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拉曼光谱应用于微囊藻毒素检测的可行性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方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7.
富营养化是我国湖库面临的共性问题,藻类水华造成的藻毒素污染严重威胁到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供水安全。选择硅藻土吸附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MC-LR),研究其吸附性能及稳定性。结果表明,硅藻土对水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平衡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最大能达到4.4μg/g,相同温度下,平衡吸附量随微囊藻毒素(MC-LR)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硅藻土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较符合一级速率方程,反应速率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选择典型湖库自然水体,验证硅藻土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性能,1 h内可将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降至1.0μg/L以下。通过对示范工程进出水跟踪监测,进一步验证了硅藻土对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微囊藻毒素-LR(MC-LR)是蓝藻暴发期常见的毒素,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难以通过常规工艺去除。S水厂原水取自太湖,蓝藻暴发期存在MC-LR污染。研究了木质、竹质、椰壳、煤质粉末活性炭对MC-LR的吸附特性。选取吸附性能较好的木质和竹质粉末活性炭,在高藻期开展生产试验,考察了S水厂净水工艺对MC-LR的应急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沉淀池后投加活性炭可使MC-LR去除50%~70%;当原水中MC-LR浓度较高时,还应考虑采用臭氧或光氧化等深度处理技术以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9.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限值与生物预处理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囊藻毒素-LR(MCLR)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许多国家和地区规定了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的最高浓度。常规制水工艺不能有效去除富营养化原水中的MC,导致给水厂出厂水中MC超过浓度限值,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采用阶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含MC的富营养化湖水,HRT为2 h时,藻类的去除率大于90%,细胞外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7%和81.7%以上,总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1.5%和80.5%以上。阶式生物膜反应器可用于富营养化原水的生物预处理。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自行研制的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研究了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检测方法,包括MC-LR免疫芯片的制备方法,传感器系统检测MC-LR的流程优化等,并在太湖某饮用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站开展了长期连续运行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系统对微囊藻毒素抗体的检出限为1.0ng/mL;在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模式下,传感器测定MC-LR共需要5个步骤,且单个周期的检测时间为15min;传感器对MC-LR的检出限为0.10μg/L,定量检测区间为0.20~4.0μg/L;加标回收试验结果显示,传感器对MC-LR的回收率为(100±20)%,且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此传感器长期连续运行稳定,监测数据可靠,揭示了太湖水体中MC-LR浓度季节变化规律,可满足饮用水源地中MC-LR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水体中藻毒素的种类、特性及其危害。按毒素的靶器官分类,可分为肝脏毒素、神经毒素和皮肤、肠胃刺激性毒素3种,其中已解明藻毒素分子结构的有70余种。本文还介绍了关于藻毒素净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为防范和减少藻毒素的危害,同时还提出了藻毒素危险管理对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由水中蓝绿藻凋亡后产生的一类常见的环肽肝脏毒素,对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建立准确、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对中国民众饮水安全非常重要。对固相萃取、色谱和质谱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水中8种微囊藻毒素(LR、RR、YR、WR、LW、LA、LF、LY)的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02~0.006μg/L,定量限为0.006~0.018μg/L,加标回收率为85.3%~107.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该方法可为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日常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16.
17.
针对磷和微量元素铁对藻类生长的共同作用,研究不同磷源下藻细胞生长与产毒过程中磷与铁的共同作用特性。试验选用产毒铜绿微囊藻为藻种,以硝态氮为氮源,分别以磷酸氢二钾(K_2HPO_4)、小分子有机磷甘油磷酸钠(Na Gly)和大分子有机磷卵磷脂(LEC)为磷源,同步考察不同铁离子(Fe~(3+))浓度下藻类的生长与产毒表现。结果表明:K_2HPO_4和NaGly是藻细胞优先利用的磷源,在这两种磷源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均得到促进,藻细胞平均粒径随培养时间保持稳定; LEC不利于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且藻细胞平均粒径波动较大。在对数增长期中,叶绿素a与胞内藻毒素(MC-LR)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培养过程中藻细胞胞内总磷与藻液中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未显现出相关性。不同磷源下微量元素铁对藻细胞的生长状况影响不同,NaGly与铁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PO_4~(3-)-P分别与NO~-_3-N和NH~+_4-N两种无机氮形态共存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增殖和产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O_4~(3-)-P和NO~-_3-N共存环境下,当ρ(PO_4~(3-)-P)≤0.10 mg/L时,藻类生长受到限制,ρ(NO~-_3-N)升高对藻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在磷营养适宜后,ρ(NO~-_3-N)≤5.0 mg/L能有效控制藻类过度增长。在PO_4~(3-)-P和NH~+_4-N共存环境下,只有当ρ(PO~(3-)_4-P)≤0.05 mg/L时,NH~+_4-N对藻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才能得到限制;在磷营养适宜后,ρ(NH~+_4-N)≤1.0 mg/L才能有效控制藻类过度增长。MC-LR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藻毒素。NO~-_3-N培养条件下,ρ(NO~-_3-N)≥10.0 mg/L时,ρ(PO_4~(3-)-P)对产毒量具有显著促进的影响;ρ(NO~-_3-N)10.0 mg/L时,ρ(PO_4~(3-)-P)的影响不明显。NH~+_4-N培养条件下,所有ρ(PO~(3-)_4-P)下的产毒量均在ρ(NH~+_4-N)=10.0 mg/L达到最大值。NH~+_4-N是富营养化防治过程中需要优先控制的氮形态,过高的ρ(NO~-_3-N)(≥10.0 mg/L)和ρ(NH~+_4-N)(≥5.0 mg/L)会大幅激发藻毒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水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去除微囊藻毒素-LR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去除及其反应动力学。在室温和常压下,考察了峰值电压、初始电导率、溶液初始浓度和pH对降解率影响。结果表明,水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MC-LR的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随着峰值电压的升高,MC-LR的降解率升高。高的溶液初始电导率和初始浓度不利于放电等离子体MC-LR的去除,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增长速率与毒素降解速率呈现正相关性;pH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毒素的去除,反应20min后溶液pH均会下降到3左右,H+浓度直线上升;初始浓度为26.16μg/L的MC-LR经过100min的处理之后降解到0.23μg/L,去除率达到99.35%,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限值1μg/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