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博会成为重要契机,2006年新增“总部”76家,7成外企已经或打算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李亦 《沪港经济》2012,(10):36-37
尽管亚洲各城市在争夺“总部经济”方面竞争激烈,但时至今日,香港仍是亚太地区总部的首选之地,尤其是有意愿设立亚太总部的内地企业。为何香港对内地企业设亚洲总部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经济发展素以第三产业著称。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香港服务业的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达84.4%,就业人数占全港就业人口总量的2/3强,早已进入西方经济学家所谓的“后工业社会”阶段。这种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固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尤其是自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以来,香港产业结构再次暴露了其脆弱性的一面。本文试在对香港产业结构略作介评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思路与对策。(一)产业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判断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准及社会进步程度,主要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已经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总部经济通过将企业的总部机构同生产基地相分离,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避免了中心城市产业置换后形成空心化。通过总部经济,促进了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心城市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国的经济在近年来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对于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来说,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受到的打击和影响是相当大的。我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缓解全球经济衰退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就必须实现产业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促进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缺陷 战后香港产业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五十年代由转口贸易向加工贸易的转变,六十年代制造业的异军突起和七十年代以来金融、通讯、地产等部门迅速发展等几个基本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部门日趋衰落,第二产业部门在经过七十年代的大发展以后,在香港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具体说来,香港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浩 《亚太经济》2005,45(3):45-48
本文对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主观动机与战略选择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初步综述,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对MNCs地区总部吸引力的现状,指出:当前上海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大力建设发展总部经济,就必须要切实把握总部经济的实质内涵,制定长远视角的整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对跨国公司地区在中国的现状做阐述,并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理论进行综述。随后即提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生命周期理论并进行讨论,对不同生命阶段内地区总部的角色进行分析,最后建立扩展地区总部生命周期模型,对地区总部职能、角色和地区总部生命周期之间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并辅以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适应第二次创业的需要,深圳的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这一次调整,既要借鉴香港产业结构演进中的经验教训,又要加强与香港产业结构的连接和互补。为此,要对深圳和香港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者的特点、异同和差距,从中引发对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深圳、香港三次产业结构的时差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可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角度来考察。香港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见表1),就其发展轨迹来说,与深圳有很多相似之处。表1显示,第一产业日趋衰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60年的4.1%下降到1990年的0.3%。这一趋势与深圳80年代的情况大体一致。第二产业在60~70年代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这正是深圳80年代后期所发生的轨迹。从80年代开始,香港三次产业进入结构转型期。第二产业所占比率逐渐下降,由1970年的37.1%下降到1990年的25.0%,下降了32.6%。这一段轨迹深圳尚未发生,但迟早一定要发生。香港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开始之时就占据首位,与深圳80年代初的情况一样。这实际上反映了贸易在这两个城市中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成为香港的“后厂”。香港的第三产业超大规模地成长,1990年更达到74.7%的高比率。  相似文献   

10.
香港的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以来,香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香港产业结构也在世界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下,由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重心结构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重心结构,进而形成多元化服务型结构。今后,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下,香港只有不断强化对各产业的技术渗透,才能确保香港产业结构演进方向的正确性和其经济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要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为产业集群的萌芽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对产业集群加以扶持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加快西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重点要增加中西部教育和培训投入等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区域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探讨的是如何培育区域产业拥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能力,本文分析了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轨迹与系统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3.
流域社会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协调、产业分工联动发展是大势所趋,更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路径。加快皖江流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通过强化区域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生产,优化城镇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和积极建设区域性统一市场三管齐下,皖江流域的大发展将成为中部崛起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利用我国乳制品企业2001~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乳制品业的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业属于"低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乳制品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对综合技术效率贡献最大的是规模效率.对影响乳制品业绩效的市场力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我国乳制品市场存在效率结构假说.  相似文献   

15.
加工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是兵团工业的主体。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有利于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兵团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兵团加工制造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找出制约其加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兵团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郑州地处中部,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重要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郑州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但可以促进中原崛起,而且对推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郑州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明确了其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同时提出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科学定位、发展理念、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要从实现国家战略部署以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高度,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发展机制,有效整合区域内资源,加快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来的最新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维对南京工业结构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得出南京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而建立评价模型。再从空间维对南京工业产业的优势度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得出南京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工业产业,最后针对南京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来对南京工业进行定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和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采用突变级数法、弹性方法,以及回归分析方法,对港澳台商投资广东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及其整体的集群效应进行定量研究,并找出两个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制造业集群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内在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20.
梁洁 《科技和产业》2005,5(12):36-39
我国加入WTO后,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试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全新背景入手,对其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