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成 《新智慧》2005,(1):34-35
一再上演的新财富神话反复向人们说明,那种仅仅靠勤劳,靠原始的买卖差价,靠控制成本等招数就可以创富的时代即将或已经过去。我们又将如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创富呢?知识经济时代的创富秘诀将是全新的哲理学问。  相似文献   

2.
3.
关于合并差价会计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合并差价”作为合并报表“平衡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确认合并商誉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差价补偿策略是零售商的一种整体价格宣传策略.该研究检验了差价补偿策略在补偿幅度和价格比较的竞争者范围两个方面的设置对消费者光顾购买意愿的影响,发现价格比较的竞争者范围对光顾购买意愿有显著主效应,差价补偿幅度对光顾购买意愿的影响受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调节.研究还分析了差价补偿策略对消费者光顾购买意愿影响的机制,发现消费者所感知的零售商价格水平形象和价格诚信形象是价格比较的竞争者范围对消费者光顾购买意愿影响的部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
廖晓东  阿六 《新智慧》2006,(7):52-53
陷阱 1 返还差价 个案操作:某开发商承诺,在某时段购买某楼盘,以后若此楼盘价格下滑,愿向购房者以现金返还差价损失。  相似文献   

6.
小哥 《大众商务》2006,(1):35-35
27岁的阿美做“房屋银行”已经两年了。“房屋银行”其实就是二房东.她将自己租期一年的房子分月租给那些短期出租的人.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这种方式解决了许多人不能长租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差价返还策略是零售商的一种整体价格宣传策略,是零售商塑造低价格形象以吸引消费者惠顾的重要手段。通过检验零售商实施差价返还策略过程中竞争对手低价格的影响,可发现竞争对手所在范围、差价幅度及低衙潞的次教会对零售商价格形象和消费者惠顾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关于制定饭店客房价格若干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饭店制定灵活的房价政策尤其重要。介绍了成本为主定价策略的若干具体方法,建议饭店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制定本企业的房价。  相似文献   

10.
律师您好: 三月份我购进一批线缆价值28万,由于亲戚担保并未付钱,也没有与厂方签订任何销售合同。现在过了半年多厂方问我催要货款,由于今年经济不景气,铜价下跌厉害,生意比较惨淡。我并未售出太多货。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结构调整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优质优价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落实优质优价政策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贯彻优质优价政策才能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  相似文献   

12.
13.
14.
郑波 《新智慧》2008,(9):16-17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包括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而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等。  相似文献   

15.
张文静  陶昱 《新智慧》2005,(2):50-50
《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要求,关联方交易中的受益方应将显失公允的交易金额部分记人“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这一规定是针对关联方利用非公允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粉饰业绩行为而提出的限制措施,大大地压缩了卜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但是,将非公允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又会使关联方交易成为卜市公司包装净资产的重要工具。例如,《证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股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发行股票前一年末的净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0%,无形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比例不高于20%。  相似文献   

16.
库存商品发生短缺时,应该同时处理其商品进销差价,本文通过举例对售价核算法下库存商品短缺时“商品进销差价”的会计核算进行分析。例:某商品零售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期初库存商品余额为100000元,商品进销差价余额为40000元,本期购进商品售价为300000元,进销差价为80000元。本期销售商品300000元,本期短缺商品售价为10000元。  相似文献   

17.
做买卖只有深谙进货经才能赚足利润,进货听起来轻松,实则是一门大学问.经商做生意,说白了就是买卖商品并从中赚取差价的过程,但里面也关系到很多学问,就拿进货来说,进货的数量、质量、种类该如何确定,进货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比例该如何确定,什么时候补货及如何确定补货的数量,作为经营者都应该了解.  相似文献   

18.
浅谈保险风险证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险风险证券化”就是通过创造和签发金融证券将保险人的承保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本文从证券化的产生谈起,通过对国际保险市场上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介绍,分析了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如何利用这些新型的金融工具将自己承担的巨灾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以提高自己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从精算角度分析了巨灾债券的操作机制以及证券化产品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在我国开发研究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必要性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