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选购 (一)雌雄鉴别:雌鳖尾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雄鳖则相反。雌鳖背甲为较圆的椭圆形,中部较平;雄鳖背甲为前狭后宽的长椭圆形,中部隆起。雌鳖体型较厚,腹部为十字形,后肢间距较宽;雄鳖体型较薄,腹部为曲王形,后肢间距较狭。 (二)选优收购:优者为板平而肥厚,体壮性猛,体  相似文献   

2.
雌雄鳖的识别雌鳖尾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雄鳖则相反。雌鳖背甲为较圆的椭圆形,中部较平;雄鳖背甲为前狭后宽的长椭圆形,中部突隆起。雌鳖体形较厚,腹部为十字形,后肢间距较宽;雄鳖体形较薄,腹部为曲王形,后脚间距较狭。(长山供稿)雌雄鳖的识别...  相似文献   

3.
<正> 众所周知,我国鳖类动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中华鳖(Trionys Sinensis),近几年来,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象,多数也是中华鳖。中华鳖的背甲都是具肋板8对。作者曾经仔细观察了中华鳖42个背甲骨骼,全部恒定具8对肋板,而且没有构造上显著的变异。然而,在湖南省境内却出产一种鳖,外形与中华鳖非常相似,成鳖体型大小亦相差不多(当地有经验的捕鳖或养鳖能手,能够加以辨认)。其主要特征是具肋板9对,比中华鳖多了1对。因此,湖南当地群众称它为九肋鳖。我国历史上就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水产养殖趋向于高密度精养,因此鳖"疖疮"腐皮"并发症日益增多,病鳖大量死亡,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因扰了养鳖业的发展。为此本人联系养殖实践经验试图就鳖"疖疮"腐皮"并发症的特点,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谈点个人的浅显看法。鳖"疖疮"腐皮"并发症主要出现在高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摘     
<正> [76]中华鳖生化组成的分析Ⅱ:背甲、肌肉中矿物元素的组成作者对中华鳖一龄鳖(体重100克~125.5克)、二龄鳖(体重220克~263克)和三龄鳖(体重450克~480克)的肌肉与背甲中矿物元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鳖肌肉与背甲中均含有钾、钠、钙、铁、镁、硅、锌、磷、铜、铝、硒、砷、铅、钼、锑、锰、铬、镍、锡、汞、锶、镉等22种以上的矿物元素。按含量大小排列,肌肉中含量较大的有8种:钾、钠、钙、铁、镁、硅、锌、  相似文献   

6.
<正> 鳖,亦称甲鱼,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在野生环境,病害较少,象其它经济水产动物一样,人工集约化养殖使病害日益严重。疾病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大,制约着养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防治鳖病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鳖病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白点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出血病、钟形虫病等,本文就这些常见鳖病的防治作一探讨。 (一)白点病 开始时,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少量小白点,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该病传染性快,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的稚、幼鳖死亡率可达50%以上。白点病一般在稚、幼鳖越冬后的4—6月以及外地鳖苗下塘40天内较易发生。该病的病原体为毛霉菌。 治疗:1、80ppm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过10小时换水;2,2ppm的治霉灵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3、2ppm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预防:1、在运输、放养及其它操作时应小心,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2、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彻底消毒;3、发生白点病后,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杀死水中大量  相似文献   

7.
<正> 病鳖的裙边非常薄,有的裙边向上卷曲。四肢肌肉不是深红色而是淡红色。将病鳖的颈拉直,切断颈基部(颈与背甲连接处),仅流出数滴血或十余滴血,即呈现出贫血与极度贫血现象。上述病状和出血病则有显著的区别(见出血病)。镜检病鳖血液中没有寄生虫。  相似文献   

8.
<正>甲鱼养殖是石家庄市渔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市养殖面积达3200余亩,年产商品鳖1500多吨,产值1.3亿元以上。本土品种中华鳖品质优良,具有明显的三黄特征,既背甲黄、腹甲黄、脂肪黄。为保护开发这一  相似文献   

9.
<正> 甲鱼白斑病病原为毛霉菌科中的毛霉菌,是稚鳖饲养阶段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放养后25天以内的稚鳖发病率最高。甲鱼白斑病症在初发阶段不太明显,细看仍有明显症状:背复甲、裙边可见零星小白点,并逐渐扩大至四肢、颈部等部位,最后更多的白点连成一片  相似文献   

10.
<正> 1998年11月,福建省某甲鱼场养殖的5万只台湾鳖(规格为50—200克)大部分患有“疖疮病”“腐皮病”并发症,笔者采取外用、内服、中草药巩固疗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防治方法简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症状与病变 该病最初是由气单孢菌点状亚种感染引起,有些产疖疮自溃以来,炎症向四周扩散,病鳖背腹甲、四肢、裙边出现芝麻或黄豆大小的疖疮。随着其疖疮的不断溃烂,皮肤腐烂加剧,以至肌肉与骨骼裸露。四肢脚爪脱落,病鳖拒食,衰竭,最终死亡。该场因治疗不及时,发病高峰期,每天死亡数量为50—130只。该病与穿孔病是有区别的:穿孔病向深层组织发展;而疖  相似文献   

11.
<正> 背甲无光泽,摄食量减少,反应迟钝,经常爬在岸上或饲料台上呈睡眠状或半睡眠状。严重时鳖极度瘦弱、贫血,体力衰竭而死。(2)病原体:是鳖锥虫(Trypanosomatrionyxis Chaiet chen,1990)。(3)危害与流行情况:鳖锥虫寄生在中华鳖的血液中,通常不断的颤动和扭动,依靠血液中的营养而生活。锥体虫大量寄生稚鳖、幼鳖和成鳖造成贫血或极度贫血,其他的危害作用,尚不很了解。据报导水蛭寄生是此病的传播媒介。一年四季均可在鳖血中发现锥体  相似文献   

12.
<正> (四)鳖病没有地域性的特征 近几年,作者曾调查福建省福清市、光泽县的养鳖场,发现最流行的腐皮病、赤斑病、疖疮病、穿孔病等,与湖北省应城市、武汉市、汉川市流行的鳖病完全相同。到目前为止,作者尚未发现某地区特有的鳖病,也就是说鳖病没有地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体表症状不同.“白点病”在稚鳖的背甲、腹甲、裙边、四肢,早期往往出现只有针尖或芝麻大小的“白点”,如不留心注意,常不易发现,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变大,呈疫痂状,用手指挤可挤出脓性内容物,进而形成一个小洞(实质上就是稚鳖穿孔病)。“白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背部、颈部、尾部和裙边出现白斑,表皮坏死,在于净的水体中,鳖体皮肤有白斑,但不形成小卒洞。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腐壳病症因:由于河蟹步足尖端破损细菌入侵而引起。症状:从步足指节尖端破损腐烂成黑色斑点,不久尖端腐蜕,而后步足各节及背甲甚至胸板也出现白色斑点,渐而变黑,甲壳侵蚀成洞,并可见肌肉或皮膜,严重时导致河蟹死亡。  相似文献   

15.
<正> 稻田养鳖,由于鳖的生活环境宽畅,活动、摄食、晒背范围大,所以生长发育快、增重率高。稻田养鳖,稻鳖共生,鳖可为稻田疏松土壤和捕捉害虫,同时,稻田养鳖,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稻田选择 养鳖稻田应选择便于看护,如房前屋后离住处较近的田块。同  相似文献   

16.
1.别名:赤斑病、红斑病、腹甲红肿病、气单胞菌症。2.病因: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是该病病原之一,也有人认为该病为病毒引起,也有人认为存在其他病原体。常因捕捞运输、撕咬或池底堤岸粗糙使腹部受伤病原体感染而导致该病发生。3.症状:病鳖腹部有出血性红斑,重者溃烂,露出骨甲板;背甲失去光泽,有不规则的沟纹,严重时出现糜烂状增生物,溃烂出血;口鼻发炎充血,舌呈红色,咽部红肿;肝脏呈紫黑色,严重淤血,肾脏严重变性,血管扩张,甚至出血,肠道发炎充血,内无食,病鳖停食,反应迟钝,常一动不动地躺在池塘斜坡、晒台或食台上,极易捕捉,该类鳖一般2—3…  相似文献   

17.
<正> 众所周知,无论野生鳖还是养殖鳖,鳖鱼在每年的一定时段内都有晒背行为,这正如大多数文献上所说的鳖鱼有晒背习性。对鳖鱼的这种习性多数文献认为是为了提高鳖鱼的新陈代谢、杀灭体表的寄生虫和增强裙边的韧性,也有的文献认为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并没有作更深层次的探讨。笔者在近十年养鳖生产实践中,对鳖鱼的晒背习性作了长  相似文献   

18.
《致富之友》2005,(4):41-41
鳖科动物中华鳖,习称甲鱼,属于一种水陆两栖爬行动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江苏、安微、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产量大。其药用部位主要为其背甲,药材名鳖甲。  相似文献   

19.
读者信箱     
<正> 湖北省荆州市读者韩庆来函:“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最近鳖池中的病鳖出现下列症状,颈脖充血红肿,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舌尖、口鼻出血,请问该病应如何防治?”  相似文献   

20.
<正> 甲鱼爱德华氏病一般发生在稚幼鳖阶段,尤其是控温养鳖的温室内稚幼鳖极易暴发此病。具体表现为鳖腹甲尾部发红,行动迟缓,摄食减少甚至停食。病鳖频繁冒出水面透气,且时间较正常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