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病鳖的裙边非常薄,有的裙边向上卷曲。四肢肌肉不是深红色而是淡红色。将病鳖的颈拉直,切断颈基部(颈与背甲连接处),仅流出数滴血或十余滴血,即呈现出贫血与极度贫血现象。上述病状和出血病则有显著的区别(见出血病)。镜检病鳖血液中没有寄生虫。  相似文献   

2.
<正> 一、原生动物病 1、锥体虫病 症状识别少量寄生时,在鱼体外表看不出异状;据国外报道,当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鲤鱼患昏睡病。 流行与危害野生鱼较池养的鱼类中感染锥体虫的现象更为普遍,这与水域中有无尺蠖鱼蛭等蛭类有关。尺蠖鱼蛭吸食病鱼的血液后,锥体虫随鱼血达蛭的消化道,进行大量繁殖,并逐渐前移,一直移  相似文献   

3.
<正> 水霉病致病菌为水霉属和绵霉属中的真菌,繁殖适温13℃—18℃。在越冬期里,水霉病对鳖危害严重,尤其是稚、幼鳖,可造成死亡。特别对刚孵出两个月内的稚鳖,危害最为严重。 一、症状 病菌在鳖的体表、四肢、颈部等处都可繁殖。在鳖的伤口上病菌向外长出灰白色棉毛状菌丝,严重时大量繁殖寄生在整个鳖体表面,并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致使病鳖焦躁不安,负担沉重,食欲减退或拒食,最终消瘦而死亡。  相似文献   

4.
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于牛、水牛、马等家畜的血液和造血器官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虻和螫蝇等吸血昆虫在患病或带虫动物体上吸食血液时,将伊氏锥虫吸入其体内。当携带伊氏锥虫的虻和螫蝇等吸血昆虫再吸食健康动物的血液时,即把伊氏锥虫传给健康动物。本病的传染来源是各种带虫动物,包括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猪、犬、某些野兽及啮齿动物可以成为保虫宿主。  相似文献   

5.
<正> (2)病原体:根据蔡完其等(1995)的研究,上海病鳖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然而齐彩霞等(1995)在湖北省分离、鉴定的病原菌是气单胞菌(Aeromonas sp.)、产碱菌(Alcaligemes sp.)。因此穿孔病是多种病原菌的鳖病。(3)危害与流行情况:从稚鳖到亲鳖都会患病,  相似文献   

6.
<正>鳖白斑病又叫白霉病、毛霉病,其病原体为霉菌科毛霉属的一种霉菌,该病发生的原因是上述霉菌在鳖的甲壳、四肢、头部、颈部及尾部等处的皮肤上寄生,使皮肤表层坏死或变白,并逐渐剥离,病鳖食欲降低,骚动不安。如霉菌寄生在咽喉部时,则容易影响呼吸而致死。白斑病多发生在流水池和循环式水池等处饲养的鳖体上,常年均有发生,尤其是夏  相似文献   

7.
<正> 一、根据鳖病的病原体特性进行选择 鳖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寄生的部位有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体表寄生有浅层体表寄生和深层体表寄生,我们应根据病原体的这些特点而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浅层体表寄生的,我们可采取遍洒和浸浴的方式;深层体表寄生的,只能采用浸浴与涂抹或深层的给药方式。有些细菌性病原体侵袭部位虽是体表,但因顽固,光靠  相似文献   

8.
<正> 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和病毒诱发机体白血症的一种疾病,具有流行广、传播速度快、暴发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一般流行于6—8月、水温25℃—30℃,特别是连绵阴雨天以后;主要发生于温室养殖后期和出棚后转入外塘养殖阶段。危害对象为成鳖和幼鳖。主要症状:外表表现为鳖体不浮肿,底板发白、贫血,部分有脱肛和肠道外露现象,内脏表现为肠道充血或出血,肠内无食。发病前期表现为暴饮暴食,然后突然停食,严重时口鼻出血,肺坏死,肠外露,病鳖在水中脖子伸出朝上翻转并用前爪拨水,身体垂直在水面游动,然后往复上述动作。暴发时大部分鳖游至岸边,脖子伸直、翻转直至死亡。主要危害养鳖比较早、塘口老化、水质条件差、规模、密度比较大的池塘。  相似文献   

9.
<正> 翘尾巴病是由鲢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一龄以上的白鲢,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鲢鱼被寄生后,极度消瘦,体色暗淡失去光泽,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或钻入水中复又起跳,疯狂状态,故又称疯狂病。由于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鱼脑、脊髓、脑颅腔的拟淋巴液内,常规鱼药很难治疗。笔者结合我县多年防治试验,总结出一套有效防治方法——严把「三关」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危害150g以上规格的个体,发病初期,鳖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鳖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道无残留物,有些病鳖腹腔有积水。该病传染性强,一经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  相似文献   

11.
<正> 13、毛细线虫病 症状识别 毛细线虫以其头部钻入寄主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引起肠壁发炎。全长1.6—2.6厘米的鱼种,有5—8个成虫寄生,生长即受一定影响;30—50个虫寄生时,病鱼离群分散于池边,极度消瘦,继之死亡;而全长7—10厘米的鱼种,有20—30个虫寄生时,外表无明显症状。 发病原因 由毛细线虫的寄生而引起。 流行与危害 毛细线虫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鳙、鲮及黄鳝肠  相似文献   

12.
<正> 5、肤孢虫病 症状识别 虫体的寄生部位,肉眼可见不同形状的胞囊,可呈香肠状(鲈肤孢虫)、带状(广东肤孢虫)、线状(野鲤肤孢虫)等。它盘曲在体表或皮肤上,组织受到破坏,甚至充血,产生炎症,腐烂。严重时,病鱼的皮肤、鳃、尾鳍等处都充满病原体的胞囊,有时可达100余个。病鱼体表极度发黑,消瘦,甚至死亡。 流行与危害上述三种肤孢虫,国内各地都有发现。鲈肤孢虫及广东肤孢虫的寄生数不多,分别寄生于鲈、青鱼、鳙的鳃和斑鳢的鳃,但是造成严重流行病的病例尚未发现。可是,野鲤肤孢虫则  相似文献   

13.
一、选购 (一)雌雄鉴别:雌鳖尾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雄鳖则相反。雌鳖背甲为较圆的椭圆形,中部较平;雄鳖背甲为前狭后宽的长椭圆形,中部隆起。雌鳖体型较厚,腹部为十字形,后肢间距较宽;雄鳖体型较薄,腹部为曲王形,后肢间距较狭。 (二)选优收购:优者为板平而肥厚,体壮性猛,体  相似文献   

14.
<正>预防天敌和防病治病是养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提高鳖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一、鳖的天敌和预防1、鳖的天敌鳖的天敌很多,主要有鼠、蛇、猫、蛙、蚂蚁及一些肉食性鱼类等。老鼠常成群结队窜入池中袭击稚鳖和幼鳖,繁殖季节还会危害鳖卵;蛇会挖掘卵穴,吞食鳖卵和稚鳖;  相似文献   

15.
<正>一般50-250g的鳖称之为幼鳖,它是承接稚鳖养殖和育成商品鳖的重要环节,其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如下。1.消毒池塘:在幼鳖放养前7-10天,应将鳖池干塘曝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鳖池进行消毒。在放种前3-4天再往池中注入清新的河水,池内水深保持在60cm左右。2.注意运输:幼鳖种苗运输可采用木箱或塑料箱或布袋包装运输。箱子四周应打孔,内铺湿润的水草,装好幼鳖苗后用盖子  相似文献   

16.
<正> (4)饲料不当:喂养鳖类应该投喂鳖专用的全价配合饲料。如果长期投喂鳗鱼配合饲料,因营养成份不够全面而不能满足鳖类生长发育的需要,鳖就会发生营养性疾病,继之降低鳖的抗病力,往  相似文献   

17.
<正> 5、目前鳖饲料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随着养鳖业的发展,鳖饲料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政府对饲料生产缺乏统一的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存在一些厂家在缺乏专业技术和配方验证的基础,利益趋使就把产品投入市场,并多方使用促销手段,夸大宣传,误导养殖户,给养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正> 翘尾巴病是由鲢碘孢子虫寄生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白鲢,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鲢鱼被寄生后,极度消瘦,体色变暗失去光泽,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或钻入水中复又起跳,似疯狂状态,故又称疯狂病。由于鲢碘孢子虫寄生在鱼脑内、脊髓内,故常规鱼药很难治疗。笔者结合实践,谈点粗浅看法,供渔农参考。 1、把好清塘关 干池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50kg。具体方法是:先用生石灰100kg全池均匀撒施,然后翻动淤泥,再匀施50kg,可杀死淤泥中的孢子,以防止病原的流行,如带水清塘,每亩需生石灰250kg。 2、把好消毒关 鱼种放养前,每m~3米水  相似文献   

19.
一、传染性鳖病:即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鳖病。常见的有红脖子病、赤斑病、腐皮病、水霉病等。红脖子病的主要特征是:颈部特别肿大、发红,以致脖子不能缩回壳内;腹部有红斑,周身水肿,皮下充血,严重时眼瞎,舌尖出血,从口、鼻流出血液。可用金霉素或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用药0.2克拌入饵料中投喂,第2~6天减  相似文献   

20.
<正>在集约化养殖,特别是工厂化快速养鳖中,鳖病的发生十分严重,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对于鳖病的防治,需要采取以防为主、中西结合,重视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提高饲料质量,搭配新鲜饲料的综合方式加以解决。下面谈谈鳖类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白底板病是近几年来出现的疑难鳖病,是目前对鳖的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