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中小社员"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的原因,微观层面是合作社内部制度缺陷,包括初始产权安排不当和治理机制不完全,宏观层面是农村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宗族长老控制机制崩解、基层政府行政动员力减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及伦理约束效应降低,文化理念层面是农民维护经济正义的特殊公正观和由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引发的角色认同。"搭便车"成为合作社中小社员在现有制度安排与社会变迁背景下符合经济理性并体现生存智慧的行为选择。其治理在宏观上要求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法律意识的确位及公序良俗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约束权威的强化,同时政府减少不当干预和低效资助政策,使合作社的创立与运营回归为市场的经济行为,并将合作意识的建立与"搭便车"行为的治理等内在制度完善问题还位于合作社自身,在微观上要求合作社产权关系的厘清及治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金融交易需求主体、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的互动关联关系入手,探讨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内在机理.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不平衡性和显著微观区域化特征,导致了金融生态呈现出区域差异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特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多样化、因地制宜、灵活性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是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建构的根本取向.通过对两个典型农村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化对农村金融结构、金融体系变迁的决定性作用机制.政府作为金融外在制度的设计者与供给者,其制度安排应是与农村社会内在制度变迁的协调,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状态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农村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具有非常独特的制度变迁路径.按时间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下由政府单一支撑;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和土地的双依托模式;90年代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社会化模式.每种制度模式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根源,分析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基础,是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相一致的,并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仍在继续,以中国国情、国力为基本出发点,理性而稳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渐渐地失去了效力,乡村治理的理念也正逐渐被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中去.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与博弈的过程,完善我国乡村治理的机制,提高治理的绩效,必须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多渠道有效地提高各主体的治理能力,完善和协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 1、强调乡村治理的主体.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者都比较赞同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实施管理的过程,乡村社会是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一个领域.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乡村政府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任艳妮认为,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房正宏认为,乡村治理场域至少存在三方治理主体,即基层国家政权(乡镇政府)、地方精英、村民委员会(民众).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初始条件、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及利益集团的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因为金融抑制的存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一种非农村经济主体需求导向性的机制演进,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强制性供给;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相背离;农村规范的外生金融与不规范的内生金融的冲突贯穿于整个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全过程。考察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得出: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滞后于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农村金融制度结构与农村经济制度结构不对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制度变迁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永龙 《经济问题》2007,330(2):99-101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试图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在农村领域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协调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但是,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变迁并未实现预期目的.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仍存在主体缺位、逆向效应、治理缺失等方面的配置缺陷.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有资产存量最多,以及新增投资巨大的行业,电力部门面临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合理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体系等艰巨任务.而电力行业财务治理结构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会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电力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体系的完善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制度层面分析了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状况、模式特点与成因,并对中国未来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取向进行探讨。中国在生态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制度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安排特点、治理权力分配与规制政策工具等四个层面。这种制度模式的形成与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公民社会发展程度及政府激励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应更加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及市场机制在推动生态现代化中的作用,形成国家与社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市场与行政共同协调治理生态环境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罗威 《经济研究导刊》2007,(11):89-90,137
公司治理表面上看是组织结构、制度与机制的集合,实际上是治理主体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将财务资本管理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公司治理分析,可以发现财务资本在完善公司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强财务资本的总量积累、财务资本结构优化等具体措施来加强资本管理,培育与积累公司财务资本,是推动我国公司治理完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普遍增长与政府的积极作为被学界认为是中国政府战胜贫困的两大因素。中国扶贫机制的特征有三:1.政府、市场、社会方式同时发挥作用;2.各种方式之间的整合广泛存在;3.在整合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笔者认为以上两个因素并不能很好展示中国扶贫模式背后的逻辑。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制度化、经常化的"跨界"整合以增进公共价值。我国农村扶贫也具有这种多元整合的特征,其与整体性治理理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本文从整体性治理理论出发,以我国扶贫格局中的东西协作为案例以展现我国农村扶贫中政府主导下多元整合的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也不例外,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尤其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中国农村金融生态存在很多问题,致使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不仅是中国农村金融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更是目前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因此,在分析中国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乡差距过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必须通过"反哺三农"的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间的社会公平与协调发展.从历史贡献补偿角度而言,国民经济应对工业化初期以"剪刀差"方式吸纳的"三农"资金予以补偿;从社会福利角度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应牺牲涉农主体的利益,政府应对低工资、低地价、农产品低价格予以利益保障或补偿;从社会公正角度而言,政府应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涉农群体的基本权益;从博弈均衡的角度而言,社会公共财政应承担起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责任.  相似文献   

13.
略论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多数实证也表明农村金融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政扶持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巩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瓶颈.合理的财政政策和制度,可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财政政策的作用空间.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用我国实际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证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的重要原因.今后只有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利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加大政府对居民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将以前的投资型财政转变为消费型财政,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使经济步入依靠消费拉动的均衡增长路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高安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基本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措施就是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内涵的界定及其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指出加强政府供给的重要作用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的财政支出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内部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就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研究,财政在均衡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存在功能"缺失"。所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的手段,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以达到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胡帮勇 《经济与管理》2010,24(10):55-60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之一。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重构中的功能与定位,应从协调推进农村公共财政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多层次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法律、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多角度协调健全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构建合理政府规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慧 《经济与管理》2007,21(2):86-89
政府规模问题是中国推进政府改革进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衡量政府规模指有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政府收入、政府支出,由中国政府规模现状的比较,中国应从提高政府效率、通过税收立宪、强化财政预算等方面构建合理政府规模。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决定了它应该成为政府财政投资的重点。因而财政政策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影响极大。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财政政策在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政政策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致使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支持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援引国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如政府干预、立法保障、土地改革、加大对农村财政支付力度、多途径解决农民进城之忧、重视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等,据此得出对成都试验区建设的启示,即: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为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创造条件、科学规划城镇规模化发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