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赵红烁 《金卡工程》2009,13(8):298-299
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是否能驾驭经济、政治等领域,也是衡量一个民族能否进步的标准。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不断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理论创新,用这种符合时代精神的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继续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孙孝富博士等人合著、刘振洪书记做序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若干社会现实问题解读》一书于2007年9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现实研究丛书”之一。该书27.5万余字,除导论外,共分三编十章。上篇在一种恢弘的语境中,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野、全球视野(世界意识、人类意识、自然意识)和未来视野。中篇聚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语境,按照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展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理论分析。下篇再行聚焦,关注中国民族地区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主要考察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政治发展与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创新、中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等问题。自《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世界历史”理论以来,当今世界日益显著的全球化运动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践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本身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展开。如何以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它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实践性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实践,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及其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又服务于实践,是实践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的,是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本质,是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尤靖雯 《金卡工程》2009,13(11):328-328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成功,也经历过失败,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本文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期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非常丰富,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国,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等等,无不体现着申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晓霖 《中国外资》2013,(10):286-286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相适应,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了,税收事业也走过了六十年的不平凡历程。回顾辉煌业绩,总结历史经验,可以说,共和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税收发展,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体系”从不断探索到初步建立再到逐步完善的伟大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金融建设已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变迁,其间,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这六十余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六十年的农村金融建设服务的是经济建设全局,六十年的农村金融建设遵循的是顶层设计路径,六十年的农村金融建设采取的是机构改革方式,同质化的改革模式不能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多样化要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基础,农村金融制度已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分析,从利益视阈提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路径。  相似文献   

10.
常婧  李永妮 《金卡工程》2010,14(1):272-272,234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真理性,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正确地道路上扬帆远航,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因、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来间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发展强大是新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特点。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上的一件大事。十七大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0月1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六十周年,可谓是“风雨一甲子、辉煌六十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建设银行不论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立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时俱进,制定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引领全行不断前进,成为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3.
周晓敏 《金卡工程》2010,14(3):339-339
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上有其确切的内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但是。探索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也出现重大的曲折与失误。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正是在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才逐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经验和教训都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他积极宣传和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在他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主义释疑》等论文中,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中国革命起了重大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立下了丰碑。  相似文献   

16.
从“实事求是”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事求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特征。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出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建设,批判"指导思想多元化"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长达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振兴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全党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历史。在这一结合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时地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其思想精髓,对引领今天的财政监督工作无疑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命运的一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