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部委声音     
《环境经济》2007,(10):67-68
国家发改委:推行10项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国资委:开出央企节能减排时间表;国家环保总局:专项整治全国造纸行业;铁道部:中国铁路明确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国家发改委:三方面力推新能源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国是世界第一大环保技术出口国,在节能减排领域德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从德国的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建设、经济激励与制约措施、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五个方面对德国的经验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出对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政策启示.并对中国如何更好地进行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强环境保护和推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时强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要切实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突出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4.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在2016年9月1日颁布了《高效节能环保工业锅炉产业化实施方案》,此方案的颁布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导工业锅炉生产企业创新节能技术,实现工业锅炉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以便服务经济发展,也列举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5.
蔡钱英 《经济》2012,(3):78-79
2011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明确将节能低碳工作列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目标任务. 国家的政策东风、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的节能环保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似乎已顺理成章.然而,通观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人们不难感到,这个肩负着时代重任、正在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却正面临一系列困难的局面. 巨大的能源压力,节能环保行业的乱局,再加上巨大的国际竞争,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如何冲出困境,不仅关乎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能否顺利展开,更决定了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置之死地而后生,节能环保行业方能迎来春天;不战而退,中国经济不仅无法实现对国际的减排承诺,未来还将陷入严重的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6.
2011年我国不同区域的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节能目标实现方面东部地区略好于中西部地区,减排目标实现方面除二氧化硫外,东部地区整体好于申西部地区。这与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理念存在差异,以及东部地区“三高”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确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制定和完善区域间转移支付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节能减排实践、建立区域间节能减排沟通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我国建筑业追求的目标。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是响应党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贯彻落实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节能环保保证体系,在建筑行业的各个方面实施节能技术,在保证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政策的制定实施,才能有效的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8.
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以来,广州市节能环保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完成全市节能减排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鑫 《环境经济》2022,(5):54-57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这为当前和今后环保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环保产业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简讯     
今年中央财政全力"助推"中国节能减排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2008年财政还将加大节能减排投入,进一步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及专用设备投资实行定期减免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一直提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文明出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建设规模不断地壮大,如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也逐渐运用在我国的建设行业中.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建设的稳定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做好建筑的节能减排的设计工作.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建设发展趋势,如何做好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建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景春梅 《经济师》2008,(5):28-30
我国提出并付诸实践的节能发电调度是在安全约束下集节能、环保、经济为一体的多目标优化调度。它是我国为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电力行业落实国家能源产业政策、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和效益、加速电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搭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做支撑的“三位一体”的节能发电调度实施平台。才能确保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中科院等13个部门于3月19日~23日在北京展览馆联合主办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这是国内最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博览会以“节能减排、振兴经济、科技创新、开拓未来”为主题,展示我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展览期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科技高层论坛,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世界500强企业总裁、  相似文献   

14.
我国节能减排困境、成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首先阐述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联系,然后针对我国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剖析了我国节能减排的内外部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人的观念、法律法规、产业结构和资金技术等。最后,为消除制约因素的影响,提出建立全新的节能减排观念、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财税政策体系、重视非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扶持节能服务产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技术产品研发、进行产业与能源结构调整、兼顾大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环境污染的影响和防治具有外部性,惩罚和征税是环境治理的外部途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治理效果有限。为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化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我国有必要适时地推出环境保护的内部治理手段——自愿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内部治理必须以外部治理为前提,包括社会公众、行业协会、环保组织、绿色消费主义、投资者、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在内的外部治理方及其作用机制是促进产业自愿节能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及能源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保障能源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电网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产业,其节能减排效果将对我国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智能电网的发展为清洁能源的接入并网与低碳用电技术的运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它不仅能够实现发电侧的清洁生产,而且能够通过需求侧管理实现用户侧的节能减排.本文将从发电侧、供电侧及用电侧三个角度分析构建电网企业节能减排贡献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修正指标权重,然后利用TOPSIS法构建了电网企业节能减排贡献效果评价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改进的TOPSIS法适用于从不同角度评价电网企业节能减排的贡献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红建 《大陆桥视野》2012,(16):101-102
节能减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制定目标,通过依靠先进技术设备、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等措施,认真落实,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08]80号)精神,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8年度)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8年度)。  相似文献   

19.
新的产业政策,新的产业规划,折射出节能环保产业蝶变的信息2012年,随着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定位的日益清晰,节能环保产业利好的政策频频出台,这个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节能环保产业主体为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具体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产品开发、节能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节能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其节能成效,单位 GDP 能耗全球最低.在产业、生活、建筑、物流运输、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等领域实行了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早在197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并实施了旨在推动合理使用能源的《节能法》,各生产单位都要选聘取得专门资格的“能源管理士”负责能源管理,在产业、民生及交通运输等3大能源消费部门采取了多种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