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数字     
《浙江经济》2005,(17):64-64
浙江省财政4000万欲撬小企业40亿元贷款。在中国率先推出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模式试验本月开始启动,与《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试行办法》相配套的《关于开展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的通知》已经出台。浙江省2005年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规模为2000万元,将率先在工行、农行的浙江省分支机构试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银行一直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政府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也陆续推出了不少措施,如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行中小企业债券、向银行推荐企业及相关有潜力的项目、利用担保公司给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等等。  相似文献   

3.
吴珂 《中国经贸》2011,(18):120-120
虽然银行现在越来越强调通过小企业交易来控制贷款风险,但很多时候小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谈判能力较弱,面对特定交易的各类信贷产品,常常“力不从心”,难以落实产品的使用条件。因此,相当数量的小企业客户使用银行传统信贷产品——流动资金类信贷业务仍然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无可替代的选择,银行在分析判断综合收益还款来源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地方新政     
《中国经济周刊》2005,(28):52-52
深圳:五年后将不保留国有独资公司,重庆:农业“双十”计划实施,浙江:小企业有了风险补偿,北京:政府首次向市民征集规划建议,贵州:收购个人投资公益林试点。  相似文献   

5.
覃建芒 《广西经济》2005,(10):44-45
(一)银行方面原因:一是贷款门槛抬高。如银监会发布《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前,有的银行主要支持具备以下条件的企业:1、行业前景好,近两年盈利;2、注册资本300万元以上;3、企业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按时编制;4、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5、信用等级评定为AA级等。这样一来,注册资本3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不管企业发展前景和企业资信多好,都难以获得贷款支持。二是施行了放贷终身负责制。银行放出的每一笔贷款,相关人员要承担终身责任,加上县域社会信用环境还不够理想,小企业以前沉淀的不良贷款多,银行对小企业的放贷相当谨:慎。三是放贷监管成本高。银行放贷项目不分大小,考核审批手续和资金使用监管成本都差不多,小项目放贷越多,经营成本就越高,因而银行往往不愿对小企业的小项目发放贷款,有的甚至只考虑对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放贷。四是地方金融资金不足。有的地方农村信用社获得财政性资金存款很少,存款资金不足,无法对小企业有太多的放贷。  相似文献   

6.
罗滢 《中国西部》2012,(4):46-49
在央行货币政策放松条件并不成熟情况下,通过定向宽松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是可行和必要的。政策直指小微型企业的短板。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政策效果上也“长短兼顾”,短时间内通过放宽银行对小企业信贷额度、减少小企业贷款所占信贷考核指标,鼓励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小企业,降低企业信贷成本,打击民间借贷市场高涨利率。保证企业资金链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09》显示,74%的中国银行业高管指出,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挑战,41%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剧烈变动”让他们在经营中感受到压力。该报告负责人巴曙松表示,上半年银行的放贷;中动,表明银行仍然是以“跑马圈地”、依赖高资本消耗的贷款业务为发展模式。经过上半年天量信贷,中国的银行业已经进入了“战略迷茫期”。  相似文献   

8.
“去年还是企业跟在银行屁股后面要借款,今年,银行却追着企业放贷,借款难变成了放贷难,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贷负责人朱先生这样无奈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一季度以来.银行信贷增长一直处于忽高忽低的情况,经过6月新增贷款快速增长之后,7月份又掉下来了,这很不正常。”  相似文献   

9.
杨涛 《西部论丛》2009,(11):50-51
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不断深化,地方融资模式中的风险问题再次得到监管层的关注。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信贷增量达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在信贷高速增长的背后,很多银行内部已经出现了多项风险隐患。进入四季度,监管层开始督促银行严查贷款风险,重点之一就是严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进行的打包贷款。  相似文献   

10.
覃合 《改革与战略》2006,(10):61-63
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解决小企业发展瓶颈的“贷款难”困境,必须对当前银行贷审委“集体决策集体负责”激励约束机制进行重构,即构建一个贷审委的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使每个贷审委委员每次信贷决策均受到奖惩,从而调动银行对小企业的信贷积极性,以促进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首都经济》2009,(10):8-8
“国六条”具体包括:一、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二、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目前正在经历着资金缺乏、成本高企、需求减少、订单减少、利润减少等严峻挑战。面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相关部委、地方各级政府、金融机构频频出招,加大“输血”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自身苦练内功,调结构抓创新,加紧“造血”谋发展,积极“突围”渡难关。200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中国银监会明确要求各银行的小企业信贷做到两个“不低于”: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相似文献   

13.
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是银行采取的为了抵御和减少事先难以预防的、潜在的贷款风险,保证信贷资产良性循环而提取的用于补偿银行到期不能收回贷款而造成损失的准备金制度。我国现行的呆账准备金制度在会计核算、税务处理及遵循谨慎性原则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之处,致使呆账准备金制度尚未充分发挥其效用。  相似文献   

14.
银监会《银行开展小企业货款业务指导意见》和《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发以后,各级银行机构开始注重对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开启了小企业贷款制度的创新之路。但银行业机构贷款难和小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依然存在,银企相互抱怨和指责。为此,我们对小企业金融信贷服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江苏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驱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流动,初步建立了科技贷款风险补偿体系,文章通过对科技贷款风险补偿体系在管理、运作等方面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研 《新财经》2010,(8):74-75
去年的“放贷潮”导致各大行今年信贷吃紧,而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更是收紧了货币流动性,进而引发银行间存贷比接近甚至超过75%的监管红线。因此,储蓄存款如今成了各大银行的香饽饽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国务院关于收费公路项目贷款担保问题的批复》明确指出,“公路建设项目法人可以用收费公路的收费权质押方式向国内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为银行介入公路项目贷款提供了政策依据。从此,各大商业银行陆续为公路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公路收费权质押也被普遍认为是可以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担  相似文献   

18.
王旭 《北方经济》2006,(11):72-73
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成因的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贷款资产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资产业务,其运动是一种以“两权分离、按期偿还”为本质特征的特殊价值运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银行的信贷活动,会受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银行贷款资金有遭受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贷款到期不能按时收回和贷款的贬值等,这样就产生了贷款风险。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现状看,形势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加大,银行的贷款风险也日益扩大。当前信贷资产中的风险贷款已占相当高的比例.它不仅严重影响银行、信用社的自身经营效益,而且还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金融信贷资产质量,加强风险贷款防范管理,降低信贷资产风险系数,确保信贷资产的绝对立全,对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风险贷款的成因及对策谈一下笔者的认识。风险贷款的成因既有银行外部原因,又有银行内部原因。银行外邮原因:一是企业经营重要钱轻管…  相似文献   

20.
李伟 《辽宁经济》1999,(10):43-43
信贷有效增长是指优质贷款的增长,完全符合银行“三性”原则的贷款的增长。目前,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信贷有效增长,影响了商业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一、制约信贷有效增长的因素1.政府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银行具有企业、事业“二重性”,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企业是国家的企业,企业出现资金困难,由政府出面找银行贷款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既模糊了金融与财政之间的界线,也使企业对银行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改革开放后,企业被推向市场,银行也被推向社会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国有商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