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技术的演变及通信网络使用成本的不断下降,用户为网络支付的费用不断减少,运营商依靠网络运营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将不断下滑,运营商要保持收入的增速,必然要拓展新业务。同时,基于网络的新兴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新兴产业赋予通信网络新的内涵,运营商探索新业务是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那么,新业务在哪里?哪些新业务才能给运营商带来增收?笔者参照日韩运营商的新业务拓展方向,探索我国运营商未来可取的新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话音通信作为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业务,一直为运营商带来大量的用户和收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信运营商在话音通信的功能设计、形态管理、业务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部形成了成熟而有效的体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对固定通信替代效应的不断增强,全球的固网运营商纷纷陷入了用户减少和收入下降的困境。为了有效地保有用户和收入,固网运营商开始利用IT市场与电信市场逐渐融合的机遇进行业务转型。2006年,中国电信借鉴国外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经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商务领航业务,即提供基于电信有线IP宽带网络的信息通信业务,并将该业务与传统的语音业务捆绑提供给客户。以下笔者介绍国外电信运营商与商务领航同类业务的发展情况,以期为国内电信运营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电信产品是基于语音通话之上的,随着语音通话的发展趋于饱和,如何开发基于数据通信的新产品以及提高新产品的收入成为电信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信企业重组和3G牌照发出后,现存的市场份额将会发生变化,产品的生命周期将缩短,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与管理对每一个电信运营商来说都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ARPU值被电信运营商当作衡量用户价值的重要指标,但人们在使用它时,主要是以发话方或发话费用给运营商带来的收入去计算的。笔者认为:计算用户的ARPU值,仅仅从发话方计算是不准确、不全面的,还应该包括另一个因素,即由于该用户的存在为运营商所带来的来话收入。众所周知,每完成一次通话,必须有主叫、被叫两个通话主体才能完成。虽然此次通信费用由主叫方承担,但绝不能因此就否定被叫方对于此次通信费用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被叫方的参与,就没有此次通信,运营商就不可能得到此次通信费用。从这种意义上说,被叫方尽管…  相似文献   

6.
过去运营商因其国企背景、高收入、高福利、高稳定性等优势而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而近几年随着通信行业产业链的逐步开放和融合,通信人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运营商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逐步下降,年轻员工流失率逐渐升高。年轻员工的流失势必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人员后备力量不足、企业转型乏力等后果。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碰撞的产物 2002年,尽管话音收入仍占全球电信运营商收入的二分之一以上,但是全球网络上的数据流量已开始超越话音流量。十余年来,数据对话音的超越一刻也没有停止。虽然电话渗透率不断提升、MOU消费不断增长,但实际上总体话音收入不升反降,开始是固定话音收入降低,现在移动话音收入也开始出现负增长。这是因为电话通信已经进化到信息通信范畴,通信消费进入到信息消费时代,当带宽资源极大丰富、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候,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带宽只是单纯的管道了,而在管道里运送的信息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价值,社会对信息的需要不再只是话音,而是更为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最终系统达到了办事处的预期,运营商和软件公司也获得了较好的收益。运营商的收益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系统开发与建设的项目收入(与软件公司共有);二是通信业务收入,包括移动业务、宽带等。下表为7个月的移动业务收入明细表(收入单位: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通信领域似乎开始复制计算机领域的摩尔定律,带宽越来越大,收费却越来越低。当国内3G大范围铺开后,带宽会是以前的10倍,而运营商的收入增速却会相差许多。 IBM认为,电信运营商提高带宽的同时应该加强业务创新,提高业务的价值,并以价值作为自身成长的源泉。而电信企业收费模式的转变将能带动“以价值标签为导向”的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仅仅四年,浙江移动成功实施以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目标的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跨越式发展。2002年浙江移动运营收入突破100亿,2003年用户突破1400万。公司EBITDA率和劳动生产率已超过日本DOCOMO、英国VODAFONE等国际著名移动运营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信业》2004,(11):72-72
作为电信设备供应商.怎样帮助运营商创造收入和实现客户目标? 在近日举行的2004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上.马可尼公司展示了其对本地和区域服务提供商及不断变化的市场的了解.并展示了该公司如何开发和设计下一代多业务网络.以帮助运营商保持竞争力,创造新的收入流。  相似文献   

12.
在通信新增用户数量放缓、用户ARPU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情况下,运营商必须开拓新的蓝海。而在目前大、中城市移动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需求增长的减弱已经直接影响到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厂商等移动通信产业链主要参与者的收入增长。尤其是2008年以来,从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非必需品,包括通信服务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开拓城镇地区以外的农村市场已经成为电信企业非常紧迫的任务。农村市场无疑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正>2023年3月,运营商陆续公布了2022年年报。从2022年年报来看,运营商持续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在实现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收入利润双增长,资本市场表现良好2022年,面对新冠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运营商保持战略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收入利润双增长。2022年,中国电信实现经营收入4814亿元,同比增长9.5%,通信服务收入4349亿元,同比增长8.0%,净利润达到276亿元,  相似文献   

14.
当前,移动电话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和基本通信资费的逐步降低导致了移动运营商收入增长的减缓。与此同时,由于各类运营成本日益增加,移动运营商面临进一步优化企业价值链、创新产品盈利模式、占领新的获利制高点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全力应对的重要课题,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微信触碰运营商利益 微信代替了运营商传统业务中的短信、彩信和语音,使得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下降,但却没有使运营商相应增加收入,引起运营商不满.微信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流量很少,因而不能给运营商带来大量数据业务收入.在net接人方式下,无论是iOS、安卓还是塞班系统,在前台和后台运行时每小时消耗的流量只有2.4K,一个月运行的流量也只有1.7M,iOS系统甚至在后台运行时是不需要消耗流量的.  相似文献   

16.
引言 随着中国电信竞争格局的改变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入WTO后.国内电信运营商又将面对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全方位的市场竞争环境。电信运营商意识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业时代,资源占有成为企业生死成败的关键,客户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如何改善客户服务,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升客户价值来扩大自身的收入和利润是电信企业面临解决的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全球电信运营商由于缺乏合适的收入保障方法,通常面临着占其业务收入总额3%~11%的收入流失。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而言,业界估算其收入流失率平均在12%左右。收入流失率在3%以内尚可接受,因为某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是无法避免的,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给电信企业收入带来的损失。但进入3%~12%这样一个风险较高的区域,则预示着电信运营商有较大一部分本应实实在在进账的收入无声无息地流失了。笔者从事电信行业收入稽核管理工作多年,从实践经验来看,造成电信企业收入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电信业务不断增长、资费不断下调的情况下,几大通信运营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明显放缓,盈利水平呈现下滑态势。要改变现状,必须对原有的传统盈利模式进行剖析,找到改进的突破点,这样才能从既有的盈利模式中跳出来,形成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箫 《邮电经济》2010,(1):25-28
2009年全业务运营以来,我国通信运营商对移动用户的争夺加剧,用户发展加速,但用户规模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失衡进一步加剧,同时还面临市场饱和挑战。未来移动业务向何处发展、运营商从何处获取新的价值,本文提出了在电信价值链转移的过程中,运营商从产业链上下游获取新价值的思路与实现方式,供运营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公布了其2004年财报,诸多数据指标显示:2004年电信市场价格战如火如荼、移动通信的客户群不断扩张、IP 技术广泛应用、固话市场逐年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移动与固定通信运营商盈利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电信分营的市场格局,随着电信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分业经营已不能适应现代通信运营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固网运营商的代表之一,中国电信以“做大做强”为战略目标,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运营商,急切呼唤全业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