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月中旬,我们到福建省南平市调查之后,又赴湖南、江西两省考察粮食产销情况。它们在粮食产销上各具特色,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省借鉴。 ——坚持开发吨粮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湖南从1986年开始走上吨粮田开发的新路子。12年来,吨粮田开发已成为群众性的增产增效的自  相似文献   

2.
尽快建立粮食安全体系与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体系的框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此,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基本农田转为非农用地;建立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机制,“谁占用、谁补偿”,“占一补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单产(生产)水平,逐步建设标准农田(吨粮田)。而实施这些措施最关键的是要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实现粮食生产本身的规模经营,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促使农业全面、迅速发展,特别是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1984年粮食总产量为8146亿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1985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比1984年减产了500多亿斤,以后几年,粮食生产出现徘徊。粮食生产和  相似文献   

4.
张果英 《经济问题》1992,(1):34-35,44
粮食价格扭曲,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目前国家无力对粮价进行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推广集约种植技术,是实现粮食生产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集约种植的农业技术特点与经济效果分析 集约种植技术是指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充分利用不同作物在生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中国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简况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并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二是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拉大,实现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长期增进粮食安全的潜力,提出中国实现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五大挑战,即: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的问题迅速凸显;粮食增产很容易面临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不足的困扰;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整个农业才能顺利的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正> 为配合中国科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开展的“人与自然”大型学术活动,三月二十四日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北京就其中《人与粮食》专题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农牧渔业部张桐同志介绍了世界人口与粮食生产情况,我国人口与粮食需求量问题并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战略方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农科院蒋建平同志对我国今后粮食发展提出:①今后粮食的生产应从超常规增长转入正常速度增长,避免大的波动;②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依靠技术进步增产粮食;③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④重视对我国粮食贸易的长远战略进  相似文献   

8.
<正> 一吉林省是全国重点产粮区之一。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生产和经营方面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出的财政乃至地方经济问题,愈来愈尖锐地显露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增产与财政负担加重之间的矛盾,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粮食生产资金需求与产粮区财力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一)粮食产量增长与财政负担加重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正> 水稻田在我国南方各省,约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水稻的产量在粮食的总产中占的比重亦很大,高的省、市、区占到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提高水稻田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无疑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长和农民生活的富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南方对水稻田的利用,由于“左”的路线的影响,对过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方针的片面理解,常是单从增产粮食上下功夫,结果总是粮  相似文献   

10.
《经济视角》2005,(2):12-13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2004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粮食生产超额完成了既定的4550亿公斤目标.5年减产局面一举扭转;农民收入增幅也罕见地超过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机制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的选择从1985年开始的农村第二步改革,把市场机制进一步引入了农村经济,但当年的粮食却大幅度减产,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是,对于粮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究竟采取哪种调节方式为好?市场机制的运行能否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目前这种“死一块,活一块”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是否应作为今后调节粮食生产的  相似文献   

13.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先后出现过三次增长高峰,第一次是1984年,第二次是1990年,现在是第三次,但每次增产高峰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卖粮难、价格跌落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的粮食多得不得了,主要是粮食流通体制不完善,仓容能力不足等问题。过去粮食购销,粮食系统一家承办,现在看来一家是承受不了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粮食购销体制进行改革。粮食经营要实行“一主多辅”的原则,拓宽流通渠道。多几家参与流通,实行必要的竞争,粮食流通就能搞活。  相似文献   

14.
尹义坤  夏震 《经贸实践》2016,(11):132-133
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走集约代路径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吉林省粮食生产方式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影响吉林省粮食生产集约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依托模型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试图为促进吉林省粮食生产集约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保障粮食安全,首要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采取分区增产、实施农田水利重大工程、加强财政保障等措施,超额完成产能提升目标,粮食生产实现“连丰”,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党的组织领导是根本保障,要素投入是重要物质基础,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利益机制是发展动力。在新发展阶段,实现粮食产能高位突破的目标,面临水土资源约束更趋紧张、政策激励效应愈发有限、劳动力约束持续加大和科技支撑存在短板等挑战。在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需要统筹好产量与产能、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布局与结构、增产与减损、产区与销区,重点要从增强土地资源产出率、提升科技贡献率、提高优质品率、降低粮食损失率等“四率”上挖掘潜力。在实施路径上,要夯基础、强技术、优结构、降损失、健机制。  相似文献   

16.
项目制与粮食生产的外部性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为纲 《开放时代》2015,(2):103-122,5,6
国家通过粮食增产项目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项目在运作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治理主产区粮食生产活动的外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解决农户层面粮食增产的外部性问题。项目制对粮食增产的这样两层外部性进行治理时,涉及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散户、以及散户与大户的三层博弈。博弈的结果是,中央通过项目制的技术理性加强对地方的监控,约束了地方政府安排粮食生产的自主性,以打造"马路工程"来迎接上级对项目的考核验收;地方政府为了应对上级考核,以行政手段推动耕地流转、牺牲散户、发展大户的方式来降低项目实施的治理成本,进而产生粮食增产项目中大户与分散小农户之间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大户粮食生产绩效低下,而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扶持,这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的农业项目和政策资源向大户倾斜。  相似文献   

17.
“喜中愁”是当前粮食战线出现的一个新的矛盾。什么是“喜中愁”?就是农村实行“大包干”以来,由于粮食生产年年丰收,使我们长期焦虑的粮食不足,而转向暂时的粮食过剩。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特别是粮食,是掣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生产的两次波动,都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84─1988年。1984年,粮食产量登了8000亿斤的新台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但是,后来由于放松了粮食生产,致使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停滞徘徊,到1988年便发生了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通货膨胀,通涨率达18%。 第二次是1990─1994年。1988年后接受教训、中央狠抓农业,1990年粮食生产一举登上了9000亿斤的台阶,再加上其他措施,市场物价趋于平稳。但是,由于再次放松了农业,致使粮食产量一直在9000亿斤左右徘徊。到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3.4%。由此可见,加强农业基础,保障粮食供给,对反通货膨胀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对经济体制的转轨有着重大的影响。粮食供给增长,会推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相反,粮食供给紧缺,会阻滞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延续。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开始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由粮食增产而推动的一种历史性进步。然而,一旦粮食供给出现严更短缺,旧体制又可能回潮。1995年下半年,有的地方恢复了按粮证或粮票供应粮食的老办法,就是由粮食供给紧缺而?  相似文献   

19.
粮食直接补贴的增产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增加生产性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笔者通过对河南省2004年~ 2009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的分析,认为直接补贴对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大于非主产区;对扩大种植面积而言,直接补贴效应系数低于价格效应系数;粮食增产依靠种植面积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直接补贴政策与价格政策配合使用,才能促使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性投入.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关系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大局的头等大事。福建是缺粮省份,抓好粮食生产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兴粮,良种先行 小平同志说过,农业问题“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农业靠科学种田,要抓种子、优良品种。”江总书记、李鹏总理也都高度重视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取决于多重因素,但种子是首要的,是内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25年来,世界粮食总产翻了一番,其中提高单产的部分有30—35%应归功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