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财务会计》2006,(3):10-10
2006年,农业部将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国选择200个项目县,培养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使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综合收入比前3年平均水平增长10茗以上,单位农产品产量节本10%以上。这是农业部为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要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  相似文献   

2.
农业部决定今年将为农民办理15件实事,即:培育1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推广50项应用主导品种和20项成熟技术、组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北方旱作区13个省(区、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农民工250万人、试点建设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项目区1000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重新确定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点、建立全国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推进中央七套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建设草原"无鼠害示范区"、推广青贮玉米技术、组织家禽疫病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推广10000项农产品加工成熟关键技术、扩大综合办公范围。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2006年为农民办理15件实事。1、为1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2、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国选择200个项目县,培养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3、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重点,开展短期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4、招收10万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5、帮助革命老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国内信息     
2005年,农业部将为农民办好15件实事,其中科技兴农项目占2/3。这15项实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项目。——在粮食主产省区选择100个试点县,培育1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万农户提高科技种田水平,使示范户先进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上海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将在五大领域开展: 一、水稻。结合100万亩设施粮田建设,以崇明县实施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重点,继续在郊区10个区县实施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遴选150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其中崇明1000户)。选派科技人员250名。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农业部决定,把科学施肥工作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摆到重要日程,作为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一大技术在全国推广。同时,要求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今年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切实抓好。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1000万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如下方案。  相似文献   

7.
今年,农业部在总结前些年办实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拟定2010年农业部为农民办理26件实事。主要包括:向农民群众宣讲和解答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基层组织送报20万份,为农民送书送刊送广告,对3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为农民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和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示范培训,对100万新购置农机具的农民开展培训。  相似文献   

8.
要闻速览     
■时政2005年农业部要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开展短期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250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向二、三产业;在粮食主产省区选择100个试点县,培育1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万农户提高科技种田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建设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实现电脑与电话、电视“三电合一”,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信息服务;推广50项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品种,和20项促进优质高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成熟技术;在北方旱作区13个省(区、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完…  相似文献   

9.
《农家之友》2004,(12):6-7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近日宣布我国正式启动“农业科技人户示范工程”,力争到2010年,实现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发展1万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目标,使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农业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初,在全国100个县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科技入户工程")试点.目前科技入户工作进展顺利,仅就试点县实施的情况来看,增产增效效果十分明显.据20个收获冬小麦试点县数据显示,示范户平均单产399.1公斤,比非示范户的357.8公斤增产41.3公斤,增幅11.5%;与前三年各县平均单产相比,增幅达到21.3%.水稻单产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27元左右.玉米单产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38元左右.大豆单产提高11%以上,每亩节本23元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化解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对信息快捷、有效的需求,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依托全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契机,整合农业科技信息和专家资源,按照信息分类发送和专家互动服务要求,为全省73个涉农县(市、区)的10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制作开通《农家致富》手机报。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农业部将为农民办理政策宣传、科技支撑、生产扶持、产销衔接、条件改善等五大类31件实事,主要包括:向农民群众宣传“三农”政策,为基层组织送30万份《农民日报》,为农民送书送信息送广告服务,为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提供信息服务,举办“中华农耕文化展”,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相似文献   

13.
农业部正式启动“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重点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提高试点项目建设单位的信息服务能力,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该项目拟选择6个地区、50个县作为试点实施单位,信息服务覆盖面将达到100个县以上。该项目的实施是农业部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是“三电合一”信息入户的第一年,也是为整体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探索经验、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为了整体推进试点工作,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三电合一”…  相似文献   

14.
农经动态     
农业部决定2008年为农民办理21件实事2008年农业部将继续为农民办理21件实事。一、培养新型农民。在3万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实行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每村确定40名农民作为基本学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对350  相似文献   

15.
为化解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对信息快捷、有效的需求,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依托全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契机,整合农业科技信息和专家资源,按照信息分类发送和专家互动服务要求,为全省73个涉农县(市、区)的10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制作开通《农家致富》手机报。快捷的平台、及时的资讯、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曾经创造"双百工程科技入户"、"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等科教兴农成功模式的南京农业大学,针对"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开展科技入户工作新思路,以构建"专家工作站"为中心,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以科技教育为支撑,集校、地、园、村、户为一体,通过专家组培训技术员、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方式,高效率地开展科技入户,扎实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八户示范工程的重点是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从东平县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践来看,示范户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农业技术,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节本增效明显。同时。示范户较好地发挥了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了其它农户,增强了农民学、用科技的自觉性,提高了运用农业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也为进一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日前,农业部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11年为农民办实事工作方案,部署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决定为农民办理29件实事。包括对3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农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对100万新购置农机具农民开展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向丘陵山区农民示范推广适用农机新技术,为牧民提供牧草良种补贴,开展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推广和对接活动,开展“送良种惠百姓”活动等。  相似文献   

19.
<正>信息进村入户对促进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意义重大,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对信息进村入户提出明确要求。江苏省是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首批试点省,从2014年起在17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今年起,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工作,江苏省被确定为首批整省推进示范省。按照示范省建设任务,到今年底,益农信息社建设数量要达到1.16万个,覆盖全省80%以上涉农行政村。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是推动现代农业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云南省新平县农广校围绕水稻主导产业,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探索建立了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入户实施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