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新的经济和能源形势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构建起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石油与天然气产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将在资源开发、管道建设、贸易格局重构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将在政治风险、大国博弈、金融支持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赵斌 《现代商业》2012,(33):69-70
能源安全事关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安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从能源的结构性矛盾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认为我国目前主要存在资源储备与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资源禀赋与能源消费主流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天然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占比偏低等结构性矛盾,并就此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采取多种途径确保我国石油进口渠道畅通,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应急储备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稀缺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伴随着石油开采量的增加,石油管道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利用石油管道运输成为我国目前石油运输的最主要方式,由于石油管道投资大、涉及环节多,因此对其造价进行有效管理控制,是保证我国石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石油供给安全是确保国家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国内石油产量不能满足需要,进口量不断增加,石油供给安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我国应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增加对外投资.积极开发新能源,加快建设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努力构建我国石油安全的有效屏障.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很丰富,已成为外国投资开发的重要国家。我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要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就应积极参与境外资源开发,中国在对外能源合作中加强与地缘接近的世界油气出口大国俄罗斯的合作是必然的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的对外能源政策方向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发展能源外交关系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能源使用数量方面也呈现出井喷状态。国家建设离不开各项生产原料及燃料能源的不断供给。因此在能源生产方面也较过去有了更高的要求。油田企业是我国石油开采供应的特殊企业,其企业的自身建设不仅关系着能够很好的立足与市场,同时也关系着我国在石油开采及利用方面的实际水平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水平,所以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质量就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所非常关注的实际问题。本文重点谈谈如何有效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质量,并提出若干提升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提出使我国能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做法有:提升节能为三大基本国策之一、调整和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石油安全、开发和利用第四代能源等。  相似文献   

8.
石油是用以制作燃油和汽油的能源,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对于能源的渴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对于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还不顾完善,建设和执行上都具有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发展状况,针对石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石油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提出使我国能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做法有提升节能为三大基本国策之一、调整和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石油安全、开发和利用第四代能源等.  相似文献   

10.
《化工科技市场》2008,31(11):28-28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也逐年增加,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递增,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面对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提上我国各大能源企业的日程。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与日俱增。在页岩气、页岩油等新兴能源尚未大规模勘探开发的背景下,海外石油进口与项目投资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石油进口来源中,伊朗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192.24万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俄罗斯,约占全国石油进口的8.1%。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开采业以一种突飞猛进的姿态走向世界这个大舞台,石油作为全球能源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本着其自身的一种独特性和稀缺性,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石油开采企业的成本管理展开分析,构建石油开采行业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成本控制体系的健全,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石油开采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石油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我国能源构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之所以能够突破外部的重重封锁自力更生,都有赖于石油这颗黑色的金子的鼎力支持。纵观全球,石油在各个国家都处于重要战略性地位,石油企业在我国处于垄断性地位,行业壁垒较强,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但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石油企业间的竞争必然加剧,因此就需要企业内生性的竞争力,而这需要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战略石油储备是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众多发达国家都把石油储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加以部署实施。当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正开展二期工程建设,即将启动三期工程。国际油价大幅下滑,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补仓提供了机遇。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补仓的做法,分析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补仓策略,并结合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开展战略石油储备补仓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油页岩资源开发与利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必须充足,否则一切将成为空谈。我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石油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幸运的是,我国东北还有丰富的油页岩资源。通过油页岩大开发, 接替部分常规油气,能够缓解东北开发的能源压力。油页岩矿多与煤矿共生。我国东北地区的多数煤矿及其附近存在丰富的油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能源战略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能源是关系中国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全面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把握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对策,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本文就石油能源资源战略问题和我国石油能源的发展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石油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对我国的国家安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油田企业作为能源企业,石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为支柱产业,油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油田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了财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石油能源的相对短缺及煤炭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低效率和造成的环境污染正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2000年,2001年的石油进口量均达7000万吨以上,目前石油的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消费量的1/3。据美国《油气杂志》预测,我国石油储量仅可稳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产业在各个行业之中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确保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作为我国能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油企业,需要在成本管理的方面作出系列改革或优化措施。而石油运输企业作为石油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密切相关的。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我国石油运输企业在石油运输过程中运输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从而对石油运输企业在石油运输成本管理方面提出部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两次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逐渐脱离人们关注之时,时隔10年,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全球。2008年,此次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波及数个领域。能源产业也未能逃过此劫。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煤和天然气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同时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当前金融危机对能源企业,尤其是石油行业的影响巨大,对其产量、价格和进出口贸易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石油作为国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石油产业如何在"危"中寻找"机",积极开展新一轮的能源国际贸易,对于推进石油产业和整个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能源的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进行对比,揭示本轮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