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张蕊 《开放潮》2005,(8):54-55
当前就福建的经济发展而言,一方面是夹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峰极之间,存在着“边缘化”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边缘化”的挑战下,提出了“北承南接,西联东拓,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新思路。而与此同时,由广东倡导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也将福建纳入其合作区域范围。这就使我们十分关注:加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是否有利于福建改善自己“边缘化”的处境,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跨区域科技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合作模式,在世界范围里正以不同的强度呈现出来.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令经济圈内的科技合作以更强劲的姿态呈现.本文就泛珠三角经济圈科技合作的模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分类探讨.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纵深推进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经济圈横空出世,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在中国南方迅速崛起。泛珠三角过去一年多的区域经济合作实践表明,要想在未来加大合作的力度,推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些制约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纵深推进过程中应采取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4.
郑玮 《珠江经济》2005,(8):8-13
泛珠三角经济圈已从概念走向合作,其间涉及到从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最后到泛珠三角的演变,泛珠三角是区域合作中对经济腹地的要求,也是对经济互补性区域的寻找。政府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关键力量,如何让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并最终使整个区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是各地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大力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就没有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把区域技术创新工作进行到底。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部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三个加强”,即加强地方科技工作;加强企业科技工作;加强大学科技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加强,能够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最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五年来,通过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工…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港澳是“泛珠三角经济圈足球队”的双前锋的话。那么,珠三角各大城市则可称为“泛珠三角”的前腰,它们和东西两翼、广东北部一起构成中场,而广东周边各省,则自然成为“泛珠三角”的“大后方”。现在的状况是,前锋和中场已经逐渐展开有意识的配合了。因此,加强后方与中前场的联系,也许正是这支“球队”教练们目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云南的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在2004年6月正式启动的。泛珠三角区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区域合作和发展的创新,也是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启动两年以来,无论是在产业投资与基础建设、营造公平开放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还是在能源、旅游、信息、科技、劳务输出、投资和经贸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罗孝高  黄生贵 《特区经济》2007,(12):142-144
区域经济圈创新体系处于国家之下与省市区之上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圈创新体系,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及时全面地供应各种创新服务,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圈创新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行动,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描述了泛珠三角战略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泛珠三角战略的问题议程及泛珠三角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并提出了战略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宁波经济》2006,(9):24-25
加快发展市域经济,打造宁波都市经济圈,这是对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既定战略目标的丰富和提升,也是把握新的战略机遇,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创新。目标内涵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一个十分宏伟的目标,也是宁波未来的美好蓝图。这一战略目标,实质上是把具有国际枢纽港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加  相似文献   

11.
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一书今年5月下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和广东经济学会于5月30日假座省社科联大厦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谢鹏飞、李子彪、宋子和、李恒瑞、左连村、王利文等专家学者就此书出版表示祝贺,并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有关问题发表意见。现将宋子和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2.
高益群 《发展》2010,(2):10-11
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是中共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实践证明,这种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城市等级体系为依托、以紧密的经济联系为特征的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3.
泛珠三角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合作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泛珠三角各成员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有利于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这些差异的存在也会成为阻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因素。通过协调影响泛珠三角区城差异的各因素,发挥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支持承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金融机构火有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欣欣 《现代乡镇》2009,(12):19-21
日前,在南宁举办的“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上,来自内地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区有关政府部门、金融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产业转移与金融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通过构建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内产业转移与升级,是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张萍 《现代乡镇》2006,(5):31-35
泛珠三角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两个不同的区域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于包括广东在内的各方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对各省区开拓东盟市场的策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展开以来,包括广东在内的各方已经达成共识,联手开拓东盟市场。本文将重点分析泛珠三角各省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格局,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给广东开拓东盟市场带来的竞争优势、机遇与对策。泛珠三角区域成员与东盟合作的格局(一)广西、云南是西部地区联系东盟的主要门户,与毗邻国家关系密切,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产业》2006,(6):27-27
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学勇日前就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在山东济南、聊城等地进行调研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调企业为主体,要着眼于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使企业在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上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强调企业为主体,要着眼于推动科技与经济更加有效的结合,为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找到结合点和突破口;强调企业为主体,要着眼于依靠科技创造出更多的自主品牌,使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市场风浪中崛起。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应是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重要内容。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价值珍贵的特点,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在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背景下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协调统一区域立法,引入商标权保护模式综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建设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实行区域商标战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构建;四是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监督机制,防止破坏型开发、利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令珠三角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环保治理问题的严峻,已成为困扰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随着泛珠三角“9 2”区域合作的推进,新一轮产业转移日益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热点和重点,而其背景已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追求单纯GDP转向追求绿色GDP。如何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何寻求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协调途径?如何缓解与根本治理目前区域合作间日益凸现的环境问题?广东省正在实施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模式”值得探索。为从源头上制止污染产业的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各级政府重大决策的产业需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按照“分区控制”的原则,实行“区域限批”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源。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领先世界经济,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能成为技术创新之源。杭州湾地区是浙江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带,该地区GDP占全省2/3以上,人均GDP为全省的1.42倍,为全国平均的3倍。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在新一轮创新驱动战略下,要想保持已有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需进一步完善服务于技术创新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制定专项政策和资金,加强培育引导和扶持,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科技管理综合服务体系、科技金融体系三大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