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中国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为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目前中国民间金融的规模相当庞大,且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民间金融中大量存在的违法金融组织和金融行为,导致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为此,应明确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改善民间金融的制度环境,深化金融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完善中国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2.
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民间金融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曲红 《经济师》2002,(6):69-70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内生出对民间金融制度的需求 ,但目前的民间金融制度有一种自发的、非正式的制度供给 ,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政府有必要从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监管方面 ,对民间金融制度进行构建 ,以便尽快地使之向正规形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民营经济增长中的发展逻辑与金融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经济的增长需要金融结构的支持,由于民间融资的规模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增长的需求,而正规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弱,民营经济发展受到融资制度约束。开发性金融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有效金融制度安排,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金融组织的难题找到了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民间金融制度供给存在滞后性,在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民间金融进入契约化阶段以后,制度的滞后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另外,民营金融机构的井喷式发展与资金价格远超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凸显了制度供给不足和供给滞后.根据需求提供制度,会出现制度供给的自然滞后性,但是民间金融制度供给更多地受到政府决策模式转变的影响,从精英模式过渡到公共选择模式,由于利益集团需要反复博弈,会进一步加剧制度供给的滞后.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的共生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中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其融资难一直是发展的瓶颈。而民间金融发展,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出路。基于共生关系理论,从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共生关系角度分析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以充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民间金融内生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正规金融制度供给的缺陷与不足是民间金融产生的诱因.民间金融的存在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以2011年的温州借贷危机为出发点,从制度变迁、产权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国有金融产权、地方政府和民间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民间金融贷款的边际成本曲线分析了其演进路径,解释了民间金融发展近年来逐渐趋缓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渐进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金融资源支持.在分析我国既有的金融体制变迁的基础上,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内生于民营经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营经济支持的主力,民间金融有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变迁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而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中间作用不容忽视。这其中折射出相关利益主体的反复博弈,并最终表现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推动民间金融通过法治化进程向民主化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金融利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的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正规金融,即一般所称的民间金融,它在中国广泛存在,并在支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民间金融中的各种利率形式,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可揭示出民间金融各种利率形式的形成机理和长期并存的原因,并预测民间利率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民间金融以其在金额和利率上机动灵活、在手续上简便高效等特点及时地弥补了官方金融的不足,对民营经济融资作用明显。鉴于对民间金融认识上的失真、待遇上有失公允,以及民间金融本身的缺陷,本文提出民间金融立足“三农”、国家为民间金融创造宽松金融环境、扶持小额信贷和构建相应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树杰 《当代经济》2006,(22):92-94
民间金融以其在金额和利率上机动灵活、在手续上简便高效等特点及时地弥补了官方金融的不足,对民营经济融资作用明显.鉴于对民间金融认识上的失真、待遇上有失公允,以及民间金融本身的缺陷,本文提出民间金融立足"三农"、国家为民间金融创造宽松金融环境、扶持小额信贷和构建相应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温州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族企业又是温州民营企业最为常见的形式。同时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已成为制约家族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探索如何解决家族企业的融资问题,既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推动温州乃至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民间金融的视角,从家族企业自身、温州民间金融市场和外部监管三方面,深入探析温州民间金融难以满足家族企业融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   总被引:350,自引:1,他引:349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渐进改革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但近年来却面临着严重的金融困境。作为渐进改革的一种内生现象 ,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民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到金融支持 ,其要害在于 ,它与国有金融体制处于不同的信用联系之中。国有银行向国有经济提供信贷的纵向信用逻辑也就不能套用于民营经济。从理论上讲 ,依托于国有银行的纵向金融支持固然可以实现民营经济的短期增长 ,但却要以损害其长期增长机制尤其是资本结构为代价 ,并由此影响整个经济的民营化与市场化进程。本文认为 ,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既不在于改变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与资金投向 ,也不在于由政府出面发育多少外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更不在于给其提供进入股票市场的方便 ,而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 ;只有内生性金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才不至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民间金融及其发展前景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民间金融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它改变了以往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格局,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与此同时,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存在着经济金融风险。因此,人们对民间金融有褒有贬,非正规民间金融还成为政府严厉打击和禁止的对象,但它们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经济增长与金融成长有极强的内生关联,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分布格局和发展层次。从面上看,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深化,优势要素会由区域内向区域外扩散和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落后地区的经济-金融因素,区域金融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展,从而逐步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从点上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的内在性金融支持,决定了民间金融在金融体制变革和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及黑龙江垦区农村金融体系中,民间金融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中国及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巨大,但现实中民间金融的发展还存在机制不完善、信用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为黑龙江垦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璇  王颖  于芃 《时代经贸》2007,5(10Z):76-77
民营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金融化进程相互影响。民营经济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金融因素在民营经济发展中既有支持作用,也有制约作用。民营经济的金融化趋势及其强化,不仅是实体经济所有制结构的继续调整,而且也必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经济本身的所有制结构,所以必须慎重对待民间资本全面渗透金融领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农村民间金融法律供给存在异化,一是农村金融的法律供给与需求不均衡,二是正式金融机制、法律制度与农村社会内生规则的不契合。本文以"法律与金融"为视角,对农村正式金融与农村民间金融的交易主体合作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农村民间金融与非正式规则的制度变迁。以政府、市场与自治的博弈为切入点,研究中国语境下的农村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边界与本土化选择。  相似文献   

19.
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 《经济研究导刊》2009,(11):127-129
民间金融问题既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它往往既是金融创新的源泉,也是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状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论政府态度如何,民间金融活跃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但民间金融囿于自身的特点和弱点,在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我国民间金融运行特征及其影响分析,探讨其未来的规范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具有私人性、社区性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存在地下性、非正规性等风险,必须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组织制度和业务经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