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旱作农业,是以大量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中心环节,搞好水土保持、轮作绿肥和一系列抗旱耕作措施,增强抗旱能力,夺取高产稳产的农业耕作模式,是在水资源不足,自然条件差,难能发展水利的地方,不强求搞耗资过大的灌溉农业的一种农业耕作模式。 北方不少旱地高产稳产典型说明,旱作农业并非“靠天农业刀,也不是广种薄收。它是广大农民从实践出发创造的一种量力而行,卓有实效的农业耕作模式,是北方干旱缺水的中低产地区争取在近期内由低产变高产的最优途径,对于争取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合理施用农家肥以及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大田间持水量,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有机肥经过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分解与合成,能稳  相似文献   

3.
垦造水田对于提高耕地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壤质量提升极其关键。以粤北南岭山区韶关市A村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判明其改造为水田过程中土壤质量提升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整有机质和pH等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并通过质量等别评价最终判定改造前后土壤质量变化特征,使其达到水田垦造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有机质、pH和容重是该区域土壤进行水田垦造的最主要限制因子。通过表土剥离重构、施用有机肥45 000 kg·hm~(-2)和黄腐酸钾7 500 kg·hm~(-2)、以及播撒生石灰1 500 kg·hm~(-2)能够有效提升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并降低容重,使土壤具备垦造水田的基本条件。同时,经过改良,预计研究区可新增水田面积13.15 hm~2,国家级耕地利用等别提高至4等,省级耕地利用等别提高至10等。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和pH调整是耕地提质改造的必要手段,本研究为广东省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内在因素,是综合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在母质、气候、生物条件基本一致的区域内,土壤性质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采用从熊岳镇杨运乡南岔村境内带回土样的实验数据,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数学方法对区域内三种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了特性对比。研究表明,在相同母质等其他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特性有所差异:林地受人为因素干扰最小,土壤吸湿水、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充足,土壤肥力相对较好;果园和耕地属于掠夺式开发利用地,枯枝落叶回归土壤较少,导致有机质含量较低,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不同,农户对土壤的投入不同,导致果园全磷含量高于林地,耕地全磷含量与林地持平。  相似文献   

5.
有机旱作农业,就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土壤物理和化学状态;配合一系列抗旱耕作法,建立养地和用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大量增施有机肥料,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培养耐旱的优良品种,使之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好生物产量水平。有机旱作农业,是以建立一个合理的高效能的生态经济系统为目标,保持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有序状态,使土地越种越肥,农业持续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辽宁省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和长时期抗旱避灾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该地区干旱少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借鉴过去旱作节水的工作经验,从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角度出发,在对阜新、朝阳两市调研的基础上,对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讨。其重要意义在于,采取怎样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抗旱避灾、恢复生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机旱作农业,就是因地制宜建立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保持水土,发展绿肥,大量增施有机肥料,不断提高土壤肥力,配合一系列抗旱耕作措施,在目前比较难以发展水利的地区,从经济实效出发,不强求搞昂贵的灌溉农业。 中华民族的传世法宝 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的祖先在作物育种、耕作栽培、土壤改良、水利灌溉和气象观察等方面,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对人类进步和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主成份分析对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黑龙江部分中选出的 36 个数据丰富、信息量大的黑土耕地代表剖面资料进行了地力等级划分及评价的探索性研究。对全部因素进行了模糊聚类筛选,确定了 9 个参评因素,分析结果第Ⅰ、第Ⅱ主成份综合携带了全部信息的76.6%,各点类聚性较强。根据散点图将 36 块耕地分成 3 类,并根据粮豆平均产量划分为3 个等级,即高、中、低 3 级。综合分析,对于中产田应以治理水土流失和有机培肥为主,增施优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贮量;低产田应以耕作措施为主,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配施磷肥。  相似文献   

9.
西南部矿区污染耕地损毁程度等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对矿区耕地损毁程度等级的评价方法体系,为其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Delphi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研究矿区污染耕地损毁程度等级评价方法。构建了污染耕地损毁程度评价指标(包括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pH值、田面污染率、灌溉水质、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度6个指标)及权重系数,并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某金属矿为例,进行矿区污染耕地损毁程度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矿区耕地污染损毁程度为中度~重度,即污染耕地的损毁程度偏重,其损毁程度等级偏高,耕地污染损毁等级达到Ⅲ~Ⅳ级。本文可为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受损耕地的复垦措施及复垦方向确定等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肥料不足,土壤肥力偏低,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特别是北方,复种指数相对较低,一年一怍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5%左右。但是由于耕作粗放,土壤肥力很低。从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情况看,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在0.5—0.8%之间,全氮含量为0.05%左右,有效磷多在10PPm以下,生产条件和水平都比较落后。在这些地区,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是当务之急。发展绿肥的条件十分有利,潜力很  相似文献   

11.
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提高土壤肥力裴恩均高肥力土壤,是农业实现“二高一优”的基础。实事求是地分析土壤肥力现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土壤肥力,是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大计。一、土壤肥力的现状评价土壤肥力有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共有耕地面积10917.8万亩,其中旱地面积8734.24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纵观我区粮食生产历史,可以看出,旱作农业的丰欠左右着全面粮食形势,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确立建设旱作基本农田的措施和标准,可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旱作农业产量。目前我区旱作农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是:水资源缺乏,旱灾频繁;耕地资源丰富,但农业生产条件差;科学种m水平低。投入不足。这些特点对旱作农业发展不利,但我区旱作区光能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土壤类型多,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退化和污染严重、占优补劣现象普遍。根据耕地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的目标是:(1)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提高;(2)土壤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壤障碍因子得到消减或控制;(3)高标准农田布局和比例合理化;(4)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化。建议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1)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2)构建全国农田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和研究野外台站两大平台;(3)开展便捷施用技术,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资源利用"工程;(4)实施中低产田改良与污染土壤修复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工程。研究对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黑土典型区有机质高光谱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有机质(SOM)是鉴别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其含量预测模型研究对于土壤肥力评价、土壤碳库估算、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黑龙江省黑土带典型区为例,采集区域土壤样本,基于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反射率的定量关系,对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和倒对数的处理,建立偏最小二乘法模型(PLSR)、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敏感波段位于650-750nm。(2)通过比较建模样本与检验样本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的大小,得到反射率和倒对数处理后的数据最优模型都为PLSR模型,一阶微分处理后的最优模型为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3)PLSR模型的建模效果优于回归模型,但其预测效果却并不理想。该研究将为改进土壤理化参数、遥感反演、土地质量评价等工作方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近期,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资金7亿元,支持华北、西北等7省区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前,发展旱作农业已成为抗旱减灾夺丰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旱作区已成为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我国农业面临"水减粮增"压力据统计,当前我国有近10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全国大约85%的小麦和90%以上的玉米和薯类是在旱地生产的。专家认为,以提高降水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的概略判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了解和整体判断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态势。研究方法:依据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中的自然等评价成果,采用自然等别赋值的替代方法,并辅以中国主要耕作土壤类型区土壤肥力等级变化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1)大规模生态退耕退掉了大量低等劣质耕地,其数量远大于同期建设用地占用的优质耕地;(2)土地整理提高了部分耕地的质量,农业耕作改良措施总体上提高了土壤肥力,使全国耕地总体质量略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研究结论:在强调保护耕地面积的同时,应更重视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生产能力,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保育、提升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发挥自然优势合理开发三江平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北临黑龙江,故称三江平原。总面积为103500km~2,其中平原面积有9000万亩,地面低平,耕层为黑土,肥力很强,有机质含量为2.5—10.4%,全氮含量为0.15%—0.6%,全磷含量为0.1—0.4%。以上肥力为长江中下游土壤的1—2倍。光照也很充足。在我国人均占有耕地较少的情况下,这片平原更是显得可贵。该地区有耕地近5000万亩,还有1000多万亩宜农荒地。已开垦的耕地,由于农田基本建设薄弱,开发方向和治理措施等也存在一些问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大多处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机旱作农业是传统农业中的精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旱作农业在山区商品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据1979年统计,全区481万亩耕地中(习惯面积)旱作耕地426万亩,占88.5%。198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85.673万斤,其中旱粮158.073万斤,占总产85.1%。在33,467万元的种植业产值中,旱作产值占90.1%。林业收入中有40%的经济林收入来自旱地;畜牧业产值中有71%的收入来自旱粮及其副产物转化。全区2.2亿元的农产品商品总值中有95%直接和间接来自旱作产品。上述数字证明,旱作农业是山区经济的支柱,是商品生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为全面真实地反映耕地土壤质量水平,构建涵盖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土地整治区耕地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最小数据集(MDS)、土壤实验以及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耕地土壤质量水平不是很高(SQ0.6),并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Cr污染(GI3);(2)土地整治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特征指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水平;(3)综合整治和传统耕作下的耕地分别具有最高(SQave=0.53)和最低(SQave=0.41)的土壤质量水平。研究结论:从微生物视角构建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有助于提高耕地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为耕地综合效益评估和土地整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多地少,虽仅有世界7%的耕地,但却用掉了世界15%的水和更多的化肥。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大农场农业生产,以化学化的方式搞农业生产,会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如果这种粗放的方式继续下去,我们的农业将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