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领域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深化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旨在与投资者共商我国投资策略。 一、投资领域的计划与市场调节的辩证关系和结合原则 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单纯用计划调节投资活动不行,单纯的市场调节投资活动亦不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策略,应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对立统一。其统一性表现在:投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调节  相似文献   

2.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如何结合?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新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要计划指导和控制,微观经济活动则主要由市场调节。笔者以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是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最高概括,因此把两者的结合形式概括为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分工调节,不甚符合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都是复盖全社会的,两者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合力,调节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微观经济中存在着合力调节,宏观经济中也存在着合力调节。本文探讨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中的合力调节。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 ,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 ,因而是运行机制的范畴 ;必须区分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殊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应有恰当的估计 ;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是可以兼容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能否定计划经济的作用 ,应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建国后我国经济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使邓小平形成走市场取向改革之路的思想。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轨迹,无不凝聚着邓小平的精心指导。邓小平在把握我国改革大局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风格、坚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念和正确的领导策略,是市场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的共识。但是,从这一点出发,可以不可以作出如下推导?这就是,既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这两种手段都可以加以运用,那么,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是计划经济的体制,我们只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加入市场调节的因素,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就可以了,而无须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无须建立市  相似文献   

6.
针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总体运行机制,程恩富教授从经济活动的“自然形态”出发,以“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两组范畴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市场-国家”双重调节建立“有计划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市场-国家”双重调节思想否定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可以为解决“资源错配”问题、实现“空间协调”和“精准调节”等提供理论指导、运作机制和可行路径。“市场-国家”双重调节是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调节方式,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扩大内需,加快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加速推进“循环转进”,进而助力新发展阶段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指出:“九五”期间奋斗目标之一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因此,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解决思想、更新观念,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深化物资体制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的理论前提是实现计划调节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但在物资流通领域如何实现这个结合,理论界正在进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种种思路,但目前尚未取得共识。我认为:发展生产资料期货市场,将为实现物资流通领域计划调节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供具体的途径,应该成为深化物资体制改革深层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探索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探索改造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等方面取得了成效。目前,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出路在于深化企业各项制度的改革,但同时必须积极地进行外部环境的配套改革才能奏效。本文拟就财税部门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来探讨深化财税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问题。首先,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服务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  相似文献   

10.
<正> 经济市场化,粮食实行市场调节,这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却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 (一)引导土地资源从粮食生产向其它生产流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种粮食的信条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即种粮越多,自己余粮越多,这种规律促使农民多种粮,  相似文献   

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既基于对市场经济性质及其作用的认识,亦取之于改革十几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问题谈点认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发挥计划经济的作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问题,虽然人们对两者的性质、对市场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有所转变和逐步提高,但如何正确看待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否应该退出经济舞台?仍然是理论和实践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改革以前,我们在计划体制及计划工作方面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目前财政宏观调控的状况,结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宏观调控的要求,必须通过从各个方面深化财政改革来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一财政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拥有经营自主权和独立的经济利  相似文献   

13.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分配方式,二者缺乏结合的内在理论依据;从现实看,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分配都是不可能实行的(在计划经济下实行的是和按分配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二者缺乏结合的现实基础。而且这种观点与过去那种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对立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国家要不要实行市场经济?在经济管理中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苏联和东欧解体以后,这个问题更为尖锐地被摆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面前,能否解决得好,将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存亡。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管理中认真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推进改革,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迅速的发展,对于我们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红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计划与市场都是人们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具体形式和手段。它们都不决定社会的本质,都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而不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作为经济调节形态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由生产力的要求所决定的,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正如邓小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光辉的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2008年,即改革的后16年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用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变动基本上是沿着"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运行的,这其实就是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国的税收理论也正是围绕着这一进程不断展开、深入、创新和发展,自始自终贯穿并服务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本”是社会主义资本的简称。“社本”这一新经济范畴,是卓炯于1983年、笔者于1985年所提出来的。“社本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创造性发展,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社本”的性质是由资本一般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相结合所决定的。“社本”范畴的产生是客观经济关系变化的反映,同时标志着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新型市场经济———“社本”型市场经济的产生。因而“社本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脱贫致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看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分配方式 ,二者缺乏结合的内在理论依据 ;从现实看 ,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都是不可能实行的 (在计划经济下实行的是和按劳分配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二者缺乏结合的现实基础。而且这种观点与过去那种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对立起来的观点并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19.
肇端于1960年代的“新计划经济论”经历了一个从“计算机社会主义”到“大数据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其基本理论信条是“算法为王”,即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化。此信条在今天的典型表达是:大数据使整个经济生活呈现出一种可视化图景,“看不见的手”已然清晰可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计划经济”论虽然持有对“市场”的承诺,却把经济计划全然奠立于大数据基础上,并由此提出全面恢复计划手段的实践构想,从而陷入否定“市场”也即否定大数据存在根基的理论境地。走出“数据拜物教”迷雾可以看到,大数据不能重塑“新计划经济”,但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宏观调控的新工具,大数据能促成“市场更加有效”与“政府更加有为”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与推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主导与东亚政府主导模式有相似之处,但更有本质区别。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东亚政府主导模式中的积极因素,努力克服政府主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