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是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成熟,而融资融券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如何对融资融券风险进行合理控制,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文章对融资融券交易的利弊、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要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券商行为、建立客户个人风险信用体制等措施,以完善融资融券制度。  相似文献   

2.
融资融券业务为证券信用交易开启了一种全新模式,近几年,融资融券交易规模就得到了飞速发展.对证券公司而言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不仅有效改善了收入结构,通过融资融券业务的竞争各个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还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为各个公司提供了全新的竞争机会.同时,通过转融通业务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得以更加紧密联系.本文在分析融资融券业务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面临的业务规模、流动性、客户违约、平仓纠纷、市场变化、经营管理及操作等多方面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客户准入、资金规模控制、抵押资产定价、强化动态管理与风险预警系统、完善相关配套交易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及监管体系等方面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海外主要有三种融资融券转融通模式:美国的分散制授信模式、日本的单轨集中制授信模式和台湾的双轨集中制授信模式。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交易已近两年,期间融资融券业务获得了稳定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转融通制度的缺乏,融资融券业务特别是融券业务存在发展瓶颈。所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我国在借鉴了海外成熟融资融券业务开展经验的基础上,权衡利弊,采用了适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的集中信用转融通模式,对促进融资融券平衡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具有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资本市场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信用体系并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有限,在融资融券业务全面铺开后,采取证券金融公司主导的集中信用模式的可能性较大,由证券金融公司专门向券商提供融资融券服务,以加强对信用交易的监管与控制。截至目前我国尚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背景下,证券公司只有不断调整业务模式,改变原有盈利结构才能跟紧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股票质押式回购、场外衍生品交易、融资融券等新型业务表现出顺周期效应,不仅已列入证券公司法定经营范围,并逐步成为券商的重要收入来源。由于新型业务的配套监管制度还未完善,加之部分证券公司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了业务风险,导致业务发展过程中风险事件激增。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新型业务的潜在风险,对比了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而提出促进我国证券公司新型业务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融资融券是海外证券市场是一项成熟的交易制度.英同、美同、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7个同家和地区均建立了融资融券交易监管体系.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发展程度、法律文化背景以及政府监管理念等因素存在差异,其融资融券交易的运行机制与监管体系也各具特色.当前,我国正积极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应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监管的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设计,以完善融资融券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融资融券交易是证券信用交易的一种,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二是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即券商的转融通。融资融券制度是国外证券市场普遍实行  相似文献   

8.
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融资融券的现状,其次从市场化运作模式、主体资格、保证金比例、监管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融资融券业务创新的对策,以期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融资融券的现状,其次从市场化运作模式、主体资格、保证金比例、监管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融资融券业务创新的对策,以期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张媛 《时代金融》2013,(27):227-228
本文将从融资融券业务的定义、特点、对券商经营的积极影响、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有效的防治和完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然后为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要积极探索融资融券业务发展规律,及时调整证券监管的思路、方式和手段,加强日常监管,积极防范和化解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稳妥有序推进融资融券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今年5月8日券商创新大会在京召开,证券行业对于业务创新的步伐也迅速加快。自营业务、综合化理财、融资融券、资产证券化等各类创新业务近期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何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未来快速的业务创新和发展,在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存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券商未来业务模式和功能框架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证券期货》2010,(2):48-49
融资融券对证券业有何影响? 融资融券是券商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券商来说,融资融券业务将促进券商利润增长。融资融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4.
融资融券交易试点正面临制度完善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视角对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制度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我国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制度安排、制度缺陷和政策建议。本文率先尝试评价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制度体系,发现其制度机制基本保障了投资者融资融券交易的市场准入权、资产安全权、广泛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服务保证权和投资收益权六项合法权益;从投资者权益保护角度看,虽然试点制度层次清楚、基本完整,但结构失衡,效率不足;建议出台长远规划,推进转融通制度,调整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评价制度,并扩大试点范围,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海外金融市场上,融资融券交易业务是一项普遍实施,相对比较成熟的交易制度,是证券市场基本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在考察我国证券业务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融资融券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立足干我国的国情特征和法律环境,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旨在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熟证券市场发展和运作的经验以及通过对我国试点券商的实地调研,使我国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在合法,合规的背景下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融资融券是有杠杆的交易工具,投资者使用融资融券在享受资产快速增值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下跌带来的资产加速减值乃至账户被平仓甚至资不抵债的风险.因此,作为有杠杆的交易工具,投资者在使用时,对风险的防控意识应大于对杠杆收益的追逐.融资融券业务自2010年推出以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融资融券余额随之上涨,最高之时已超过2万亿元.然而市场投资者在追逐杠杆收益带来资产快速增值的同时,却很少做到杠杆的风险控制.2014年獐子岛的"黑天鹅"事件并未引起市场投资者乃至券商的重视,直至2015年下半年的市场异常波动,资不抵债的客户开始大量出现,市场才真正认识到融资融券的风险,因此,政策逐步转向对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控制,客户账户集中的指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进入2018年之后,随着对市场运行环境的逐渐治理,从乐视网到康得新,没有业绩支撑或是业务造假的个股"灰犀牛"事件频发,多次上演个股"闪崩"行情,融资客户深受其害,市场上的两融坏账率开始显著提高.从市场的风险到个股的"闪崩",使得投资者对融资融券风险的认识不断升级,同时也对券商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控制客户融资融券账户的风险,尽量将客户风险管控前置,这既是券商服务客户的价值所在,又能有效地保障券商债权安全,对于券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融资融券制度完善下的转融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在过去的一年里,融资融券不断扩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市场交易中融资业务发展迅速,融券业务却相对萎缩。基于此,市场迫切需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融券交易模式,尽快推出融资融券转融通业务。正是从此种现状出发,本文分析了我国融资融券市场的特殊性,并提出了建立我国转融通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融资融券业务为证券信用交易开启了一种全新模式,其交易规模就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融资融券业务的类信贷化,又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信用风险.本文在分析融资融券业务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就融资融券业务的体制风险、证券公司风险和投资者风险作出了分析,并从利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视角上,从风险防控、客户身份识别、关联信息查询和提高整体失信成本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主要通过由法规政策设定各类风控指标体系和业务操作标准,券商在业务开展中落实监管要求来实现的.监管部门的风险控制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会阻碍创新业务的发展,是否影响到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需要不断论证和实践.本文针对转融通对股市影响的作用机制,简要介绍了我国转融通业务模式、市场影响及现阶段业务状况,结合其他市场经验提出我国转融通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2014年7月以来,我国股市开始明显走强,成交量大幅提高,融资融券余额迅猛攀升,证券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波动。这一时期,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面临着全新的市场状况,其风险管理措施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将围绕我国证券市场大幅波动时期,以风险管理为视角,来研究这一时期融资融券业务的状况、所特有的风险以及券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