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完善间接调控方式,健全市场运作机制,促进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1.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增强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的决策水平。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分发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在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中央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充分发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金融与投资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发起,自200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十三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步入结构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事实上,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央行自2013年以来创设并频繁使用了一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配合逆回购及降准降息等投放流动性与  相似文献   

3.
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货币政策效果优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金融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效果优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并使用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稳定经济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仍是当前宏观调控框架下的核心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针对金融冲击设计的扩展工具,它是货币政策的补充而并非替代品。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经验,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以完善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何剑  刘钰 《财经科学》2024,(3):33-44
“防风险”与“促发展”是当前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本文运用SV-TVP-SVAR模型详细刻画货币政策不同量价工具的经济金融调控效应,实证检验宏观调控二元目标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量价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的影响,数量型货币政策短中长期均具有“防风险”效应,“促发展”效应则体现在短期;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防风险”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促发展”效应体现在中长期;另一方面,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非一致的时变影响关系,表明宏观调控“防风险”与“促发展”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矛盾,且二者交互影响的传导机制亦有所不同。因此,应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作为稳定币值和调控总需求的重要手段,二者的相互配合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应建立符合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框架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机制,短期内加强货币政策工具间的协调,长期逐步推进浮动汇率制度,重视财政政策和金融创新工具等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操作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是"总量稳定、结构优化"。本文深入分析了结构优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与不足,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新变化,深入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对策。为更好地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有选择地采取一些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重点兼顾某些结构调控目标,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下,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逐步向深层推进,信用关系在我国日渐深化,整个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在新的经济态势和金融态势下,货币政策已取代财政政策成为国家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而要保证货币政策正常运行并卓有成效地发挥自身的功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市场化客观要求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间接化。目前,我国的金融调控机制正处在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过程中,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比重不断增大,并逐步取代直接货币调控工具。作为间接宏观调控工具之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必将发挥其应有作用。但在我国传统双轨制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一直未能正常发挥宏观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为加快我国金融调控机制的根本转变,对运行10多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一、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在我国的运作特点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提高或降低存…  相似文献   

9.
金融自由化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型是顺应金融自由化水平提升的客观要求。基于金融发展与货币经济理论,深入剖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理论逻辑,实证对比了1998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2季度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数量型货币政策短期调控效果强烈、时滞短且促增长效应显著,长期影响效果不佳,价格型货币政策短期紧缩效应微弱,长期调控效果温和、周期长且防通胀效应突出;当前,数量型货币政策仍占据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但伴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渐进式推进,金融自由化水平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动态收敛,以及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传导机制及政策工具向价格型框架的内生转型,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0.
新开放形势下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之后的中国金融新开放,带来了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减弱、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部分货币政策工具效力弱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有效性降低和货币政策内外均衡目标难以兼顾等方面的问题。为此,需要对现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方式进行改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