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它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作为民国时期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学社的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地位,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工业化的路径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制度变迁与结构转化的双重演进背景下,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国家工业化的方式演变为国家工业化与民间工业化同时并存的二元工业化模式。因此,新型工业化是以现有工业化为出发点的,分析经济转型时期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制定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雪 《经济师》2012,(1):6-7
中国的工业化腾飞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的,中国的工业化实现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国工业化腾飞的市场就是国际市场。在不久前召开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钱津作了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工业化腾飞》的学术交流发言。钱津研究员在发言中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工业化腾飞、中国市场是国际市场的热点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等问题。现将钱津研究员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思想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来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主线表明:解决土地问题、解决温饱问题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主张合作经济、扶助集体经济是重视人民群众的合力效应;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走历史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外资的引入会带来基于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提高的经济增长.本文利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发现外资的引入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来说确实会带来这种经济增长.又通过对中国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不仅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即使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引入也会带来这两个方面的技术进步进而导致的经济增长,但同时要注重国内固定资本的形成,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水平并适度降低政府对经济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思想是全社会热门的话题,也是时代的一种趋势.低碳经济思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地球的特点,使得社会各行各业都积极引入这一概念.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高端专业人才的方式,必然需要引入该思想.也只有将低碳经济思想与高等教育相结合,才能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帮助国家培养新一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综合性人才,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让国家长治久安,让全人类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忽视国际循环,而是追求国际循环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与相同人均GDP时期的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进行比较发现,同发展水平下,中国的生产、消费和对外贸易等的规模均远大于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种规模化发展模式不仅促成了国内大循环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潜能,而且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对外投资、进口消费和外资引进等多条路径向其他国家释放"工业化红利",加速全球特别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助推国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中国规模化经济视角探讨中国全球工业化的贡献,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中国模式”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的总结,一定会触及中国经济成功是否创造了一种发展模式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演进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成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并建筑在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格局基础上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不同,也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模式有所区别.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代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大钧从产业经济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主张,他不仅强调由农垦业、工矿业、商业、金融及交通业构成的整体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而且也特别重视发展资本主义新式工业,同时还对政府的经济职能作了符合时代特点的界定。其结论深刻而具前瞻性,对构建近代中国本土经济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蔡海伟 《经济师》1998,(4):27-28
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抓住“五个结合”●蔡海伟一、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原则产业政策是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所推行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的总称,它是一整套以生产力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作保证,协调市场、价格、税收、金融、财...  相似文献   

11.
董伍伦 《新经济》1995,(9):42-47
近30年来,观察家们对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而感到震惊。首先是日本的崛起,继之而来的是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接着是被世界银行专家称为第2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3国的兴起,现在又出现了中国经济爆炸性增长现象。展望未来,形势更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严复的经济思想: 主张经济自由, 反对国家干预, 要求给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以自由发展的权利; 倡议变法改革, 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政治障碍; 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方面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主张。严复经济思想中的许多观点, 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考察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其演变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总结建国以来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绝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加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从基于农耕的需要转变为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是中国近代社会能否实现顺利转型的重要基础性条件之一。从孙中山的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施行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经济思想形成及其制度化的过程,具有典型的转型时期的特质。文章试图透过这一微观视角,考察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对经济制度构建的动态影响,进而讨论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以及近代经济思想转型与经济制度转型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以来 ,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基础设施的投入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 ,工业化在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下逐步升级。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由工业化单引擎发展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引擎。由低价工业化到高价城市化的转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资金流程与资本形成方式的变化 ,一方面引起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挑战。通过政府体制、金融体系和财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 ,将是应对挑战、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今后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重要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如何发展才能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服务业考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工业化之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农业,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工业化早期,服务业比重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跨入新阶段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多重条件下,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以山西省为例,在明确分析了山西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就业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其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相对优势,但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沉重压力。中国目前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需要结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扩大就业规模来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来实现以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全球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走上世人面前。中国产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但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也给中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中国能够避免走西方国家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走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低碳经济为依托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将转向更为高效的制造业和低碳产业结构,这有利于中国保持国际贸易领域的持久竞争力,同时可以避免国外的碳关税而有利于出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