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而优则仕”是国人因袭的一种“做官”情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乏其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不在少数。一部二十六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升官图”。史家诸如司马迁者流,不过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记录者。俱往矣,“做官”情结已演变成时下的“官本位”游戏潜规则,倘不加以遏制,“执政为民”、科教兴国”、“实业兴邦”、“文化创意”……都将事倍功半。科研系统是“官本位”的重灾区。科协主席周光昭直言不讳地痛斥“官本位”恶劣习气:“搞科研工作和做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很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  相似文献   

2.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及其传人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儒学一旦成为“显学”,“读书求仕”则成为学子的信务,皓首穷经也就成了“敲门砖”。于是,“官本位”——以官职高低为尺度来衡量人的社会地位——自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价值观念。诸如,重视“官阶”,官大一级压死人。羡慕“官府”,报考公务员趋之若鹜。好打“官腔”,废话连篇如出一辙。梦寐“官位”,为“儒林外史”添故事。“官僚”麋集,且形成“主义”,定然要染上“官场”恶习,生发“官邪”,官商联袂,官官相护……好端端的大千世界,被“搅得周天寒彻”。  相似文献   

3.
张颐武 《中关村》2007,(4):102-103
看最近吴敬琏和薛涌关于“精英”和“草根”的争论,颇有些感慨。其实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好意,也是对中国社会的拳拳之心的表露,但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我并不觉得双方的矛盾有什么不可调和,其实了解两方面的意见对于我们避免偏听偏信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4.
俞敏洪 《中关村》2013,(12):113-113
从“土豪”到“士豪”,“土”是下面一横长,“士”是上面一横长,“土豪”们有的时候把脚伸得太长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下面那两只脚稍微砍撺点,成为有着“土族”精神的豪杰。  相似文献   

5.
马广志 《中关村》2011,(8):111-111
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借鉴了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建校伊始,香港科技大学就摈弃"官本位",明确提出"教授是学校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新年伊始,向“民营经济”道喜!在过去的一年里,“民营经济”取得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为国奉献。党的十七大报告传出洪亮的声音——“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业者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关邨 《中关村》2014,(11):52-52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今后的反腐战斗将更强调依法治国,通过制度反腐才是根本之策。 反腐倡廉是筑牢共和国千秋大业的基石。近年来,党中央先后部署了21项专项整治任务,对"四风"打出"组合拳"。金秋十月不断传来反腐战线告捷的好消息:诸如"三公"经费较活动开展前压缩530亿元,下降27%。10万余干部主动上交"红包"及购物卡,涉及金额5.2亿元。  相似文献   

8.
我辈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学会读语录的,那时有“一句顶一万句”的说法。不是吹牛,年轻时脑子好用,一部“小红书”,几乎倒背如流。后来被“专政”了,在“牛棚”里接受改造,每当用餐前,都要像教徒做祷告一般,叽里咕噜地背上几条,方准用膳。不过那叽里咕噜的声音,语焉不详,往往是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大相径庭。比如说,嘴上发声“万岁万岁万万岁”,心里想的竟然是“无罪无罪真的无罪”。  相似文献   

9.
毛志成 《中关村》2009,(9):100-101
什么是成才?如何成才?为此而说出的话很多,尤其“专家”、“名人”、“大师”说出的话更多。当然,其中不乏正确的话,有用的话,有益的话。但错误的话,无用的话,误事害人的话也实在不少。关于正确、有用、有益的话,无非就是简明的话、朴素的话那么几种,这里暂先不说。我重点要说的是不正确、不实用甚而误事害人的话。这样的话不仅越来越多,而且于人、于事、于己尤其不利。  相似文献   

10.
日前读到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文字——《仇富浪潮从本质上利于腐败分子》。原本讲的是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多有精当的论述,诸如“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民营经济是就业的主渠道”,“民营经济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民营经济改善收入结构”等,都让人信服。可是在谈到“民营发展面临机制体制问题”时,认为一旦“双轨制”造成的“寻租环境”被人利用,  相似文献   

11.
张颐武 《中关村》2012,(2):100-100
年轻“白领”既面临“完成不足”的困扰,还缺少自我奋斗的能力和愿望。他们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
江川 《中关村》2012,(8):76-77
作为一个最贴近东方校园文化的社交网站“师兄帮帮忙”的创始人,申磊的创意是以“帮助”为媒介,搭建起了一个强大的校园关系网络。这个创业项目在7月4日获得著名风投机构IDG资本百万元的投资,而申磊的身份也一下由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变成一位备受媒体关注的创业者。  相似文献   

13.
张颐武 《中关村》2012,(7):88-89
周汝昌先生不光痴迷和专注,而且有磅礴的才情,"痴"与"才"就是周先生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俞敏洪 《中关村》2012,(3):105-105
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相似文献   

15.
吴炜 《中关村》2013,(1):77-79
微软“加速”创业企业,并与这些创业企业相得益彰,共同推进着中关村乃至全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17.
习牧歌 《中关村》2012,(3):48-49
一个孕育着"中国创造"希望的创意型专业园区,已悄然绽放在中关村核心区。  相似文献   

18.
"蓝光"风暴 2002年3月,世界9大电子巨头聚首日本东京,联合宣布他们已经研发出一种名为蓝光光碟的新产品,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盘刻录的新格式标准.这9家公司包括了日本索尼公司、日立公司、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夏普公司,韩国三星电子公司、LG电子电器有限公司,美国先锋公司,荷兰飞利浦电子设备公司,法国汤姆森多媒体公司,原本有3C和6C之分的主流DVD厂家这次却在产业更新换代的档口空前的团结起来了.这个新的标准也被称为"蓝碟".  相似文献   

19.
李善友 《中关村》2012,(8):74-74
看起来很漂亮,做起来很残酷,这就是创业。创业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失败却是必然的。我们看到的是极少数功成名就者的辉煌,看不到的是不可计数的失败者的惨淡和悲凉。2004年,中国创业公司的平均存活时间是3.7年,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下降为2.9年。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  相似文献   

20.
慕鲁 《中关村》2012,(3):114-115
"微电影"是艺术与高科技的结合,"艺术为魂",科技是载体。"微电影"的发展,时下尽管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却生机盎然,一叶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