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伴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公共危机和一些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和突发性事件的增多,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能力已经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独立的危机处理机构和机制,建立相关的新闻发布制度,做好政府危机公关,构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面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危机事件,各级政府在危机事件的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及时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县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我国在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县级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缺乏可以迅速启动的政府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和完善的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机制,而且各地政府官员和民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应对危机的预警机制和社会支持体系,由此,完善我国县级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体制,提高县级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危机的能力,对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复杂,各类矛盾层出不穷。基层政府作为全部政府应急管理的基础,在公共危机预警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基层政府基本构建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但在自我认知、信息公开、公共关系处理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因此,要提升我国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完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2008年爆发了次贷危机,那么2009年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并被暂时克服的一年,2010年则极可能是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一年,这是一个连锁的反应:次贷危机诱发金融危机,而政府为了救助金融系统破产的惨况,被迫实施激进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资产价格上涨压迫CPI上涨。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必须实施挖坑填坑式的凯恩斯扩张主义,这就造成了政府自身的危机,债务和赤字不断扩大,最终演化为主权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5.
张雅静 《魅力中国》2010,(21):101-102
在现实世界中,危机普遍存在且种类多样,在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失。近年来,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增多,我国的危机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虽然,政府在应对各种危机时也经受住了考验,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公共危机综合管理系统的建立,提高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效率,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促进多元化合作,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呼唤有效的政府危机管理。面对公共危机的挑战,政府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有效的公共政策,而社会参与不足、信息不透明和问责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往往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鉴于此,为了提高政府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执行的效度,应该动员社会力量、疏通信息沟通渠道、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强化问责机制和完善应急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应对公共危机,政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应该在危机的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公共危机的问题开始,针对我国政府在处理应对公共危机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亟需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各种危机事件频发,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在危机前后各个环节的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应急预案;健全危机管理机构;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互助新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等方面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香君 《魅力中国》2010,(26):100-102
2008年至今,温家宝总理的“多难兴邦”已成为现在中国国内危机事件频发的真实写照。处在转型期间的政府承担起了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决定作用。但是随着民主程度的加深和信息传播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巨大作用不能被忽视。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我国媒体的新特点,媒体与政府的角色演变,及转型期间政府与媒体间的合作关系。其中选取汶川地震中的危机管盘作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新时期政府与媒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发展。在最后提出了两点目前政府于媒体关系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刘佳  梁毅静  薛客 《魅力中国》2011,(17):11-11
当今世界是一个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的时代,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重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许多政府没能有效地应用媒体,没有通过这个社会公器及时向公众传播真实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紫金矿业7.3事件中政府没有及时有效地应用媒体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风险和危机的社会,更由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问题或危机。政府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建立政府问题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制度安排中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赵斐 《理论观察》2008,(6):49-50
府际关系实质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府际关系更是影响着整个管理过程的实施与绩效,但是,在现实治理中,危机管理中的府际关系由于法律、制度、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难以调试,对此,完善危机管理中的府际关系,建立合作共赢、有序高效的新型府际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宁波通讯》2009,(12):12-13
今年是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区域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不仅要调整经济政策,也要进行社会变革,关键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从政府行政的角度看,越是困难的时期,越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越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把应对危机变成深化政府改革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15日发生的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从舆情应对角度看,此次危机处理中多处不到位、应对不及时、信息不透明,极大影响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基于“广西镉污染”事件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依据,阐述公共危机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应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政府人员危机意识薄弱、信息发布效率低下、沟通渠道不顺畅等问题。提出通过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和健全法律等对策完善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5.
如何快速解决危机,树立政府形象,保障国泰民安,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在危机的不同阶段对危机感知的心理和信息需求也有差异,因此,政府需要对危机事件进行动态分析、判断和应对。在危机潜伏期,应当预防与监测并重;在危机爆发期,应当统一口径发布真实信息;在危机扩散期,应当合力开展工作、积极辟谣;在危机平复期,应当反思危机、修复政府形象。文章对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政府新媒体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SARS向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提出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ARS全称“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stems”,翻译成中文是“严重的急性呼吸症候群”,我国医学界简称其为“非典”。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给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全民动员、整顿吏治、科学依法防治等过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这场危机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脆弱性,使各级政府在抗击SARS的战役中,充分领教了危机管理能力和危机管理系统健全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政府危机管理成为了舆论界和学术界热烈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丁文喜 《魅力中国》2010,(5):140-141
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就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管理机制,政府的性质与职能使其在危机管理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角色,但政府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也不必要代替一切,作为危机管理机制中重要一员的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也发挥着霞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债务危机是刺激政策负作用延续 如果说2008年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是雷曼兄弟的倒闭,这次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美国国债评级下降,所以上一次的危机叫做次贷危机,而这一次的危机叫做债务危机。从国际上来说,二者之间是有直接的内在联系的,因为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去杠杆化。现在金融企业杠杆力有所降低,但实际上有相当多的杠杆是转移到了政府。  相似文献   

19.
崔晓红  王岩 《新财经》2008,(10):108-110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案例。政府是不应发生诚信危机的机构,如果政府的承诺不兑现,谁来监督  相似文献   

20.
王薇  陈宵 《中国高新区》2008,(11):94-95
危机管理与危机公关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差距。危机管理是立足于消费者、公众角度对事件本身进行有效管理,使企业在危机事件中损失降到最低。进行危机管理的主体是企业,但“公共关系危机”,顾名思义,面对的当然是大众,然而“危机公关”思路领衔后,企业出发点将精力用在摆平媒体、摆平事件当事人、甚至摆平政府上,这种传统的兵未将挡、水来土掩的思维将企业自身置于大众的对立面上,除了加剧企业与受伤害的民众间的矛盾外对事件的解决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尤其是消费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