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沈慧 《发展研究》2007,(12):38-40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而当前影响农民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民权利特别是政治权利的缺失.因此,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住房保障政策承载的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住房供给、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大目标的乌鲁木齐市住房保障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乌鲁木齐市住房保障政策的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0年,乌鲁木齐市住房保障政策绩效总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的绩效综合指数值最高,住房供给状况和社会效应较好,但经济效应较低。乌鲁木齐市住房保障政策改进的方向应为增加住房供给的有效性、大力促进住房保障政策经济效应的发挥、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政策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3.
将农民分为纯粹型和混合型两类,总结出农民住房具有分布广、面积大、自有率高、结构简易等特点,找出了农民住房缺乏统一规划、土地利用率低、基础设施匮乏、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民住房保障体系、统一规划、城乡统筹发展等解决农民住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对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群  韩锋 《经济师》2008,(10):66-67
文章分析了实施住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总结了国外住房保障政策多元化选择的经验,为我们审视和反思本国住房保障政策提供重要参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一个完整、高效、低成本、适合我国国情、更能体现社会公平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法研究农民住房保障对农民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为合理引导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资源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农民集居意愿与宅基地流转意愿成正相关,即农民集居意愿越高,则流转宅基地的意愿就越高,反之农民集居意愿越低,流转宅基地意愿就越低;在住房得到保障的因素分析中,集居意...  相似文献   

6.
李宇玺 《时代经贸》2013,(24):167-167
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住房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改变传统的住房保障观念,树立现代的保障性住房观念,把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各项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的建立,利用市场机制运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的住房问题。这样才能在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达到两者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探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文章在对西安市农村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并借鉴西安市统计局已有的部分资料的基础上,对农民收入的现状、收入增长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体性是新形势下农民的基本特征,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基本区别。从人的主体性的涵义及特点,回顾了我国农民主体性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唤醒农民主体意识、扩大县域农业发展自主权、保障农民参政的主体权利、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个方面论述了实现农民自主性的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公共住房从实物建设到货币补贴的国际经验在公共住房建设方面,美国和新加坡是两个极端。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保障住房占市场的比重几乎为零,新加坡的保障住房占市场的比重高达90%。多数国家处于中间。且这些国家住房保障都经历了从实物建设到货币补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保障房政策实践的借鉴含义在于初始制度的设计同时兼顾补充住房缺口、提高住房可承担能力和降低贫困集中这三个目标,可降低后续政策纠错的成本。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逐渐拉大,一些制度性的不平等更加剧了城乡差距,其中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城乡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构建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农村"反哺"力度的有效途径.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教育扶持计划.加入农村教育扶持计划可以对政府的农村教育投入形成制度性的约束,以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指"种田无地,投资无钱,就业无路,保障无门"的"四无"状态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问题排在首位,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维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使失地农民享有应得利益;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非均衡发展是乡镇负债产生的根源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矫正这一非均衡发展模式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根除乡镇负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化解乡镇负债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独立性、封闭性、落后性是传统农村与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只有逐步改变传统农村和农村经济所固有的上述特征,不断调整历史上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格局,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各自独立的城市系统与农村系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16.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平等权是近几年学界和政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他们常常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对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某一单项制度,而是农民工个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重视制度的改革,也重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才是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平等权的切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凤峥 《经济问题》2008,342(2):123-125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山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组成.对2005年山西省农村养老保险水平、新型合作医疗水平和最低保障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现实,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住房保障体系的认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淮 《江南论坛》2009,(4):49-51
近年来,“保住房”成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指向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保住房究竟“保”什么?  相似文献   

19.
目前,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融资渠道少、信贷资金不充分等问题。建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措施,在充分考虑各种必要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基础上,该文从外部市场环境建设,政府相关政策支持,设计合理的金融机构制度,建设合格的农村金融人才等方面提出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顾名思义,“农民工”既农又非农,既工又非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十分尴尬的概念,虽然我国政府已明确定性其为工人(2003年9月,中国工会十四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