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带动我国居民消费指数的大幅度上升,推动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快速进步。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是建立在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基础之上的,由于在消费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导致我国消费金融的停滞甚至是出现逆向成长的现象,因此改善我国消费体系,完善政府对消费金融机构的监管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会加速我国消费金融的成长。文章将对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一、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状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提出发展消费金融。1998年和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时期,消费金融发展较缓慢。2009年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提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把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点,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2009年8月,  相似文献   

3.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金融发展水平,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仍欠规范,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的经济逐渐实现了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的转型,再加上"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大力支持,我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市场中所占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其不管是在监管方式、相关法律政策,还是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对此,本文就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浅析我国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并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国应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消费金融作为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消费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发展消费金融市场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各方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展金融衍生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规避金融风险的战略性选择。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现状的基础上,试图对如何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业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国家需要大力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银监会设立了消费金融公司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启动的背景,然舌分析面临的若干问题,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法律法规,完善个人征信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对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实际调查,对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住房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我国住房消费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以商业按揭贷款为主、住房公积金为辅,其他形式为补充"的模式和格局。但近两年,受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转变、消费主体状况变化等因素影响,其不足日益凸现,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好满足住房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职能提出了重大挑战。为此,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外主要住房消费金融模式基本情况的深入分析,探究其内在特征并以此框架,对目前我国住房消费金融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及其在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进而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住房消费金融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后的十多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城镇化已经被确定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器。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以“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和汽车贷款”为主的中国消费金融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为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本文从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出发.研究建立包含银行、保险、金融消费在内的金融生态圈,优化多方合作模式,推进消费金融,促进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将迅速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外资金融机构广泛介入我国金融市场,将直接带来新的创新业务,竞争的加剧也将迫使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同时,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金融管制必将趋于放松,宽松的外部环境也将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毋庸置疑,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发展高潮期,并将成为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很快取到了初步成效,然而要保证中国经济今后长期稳步增长,应采取以经济转型和培育新增长源为着力点的、兼顾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将扩内需、调结构与保增长并行列为最终政策目标。因此,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成为重大课题。重点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消费金融市场供应主体多元化发展;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转变消费金融经营模式;加快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保障消费信贷资金流动性。  相似文献   

13.
韩笑 《科技和产业》2019,19(8):13-22
当前,全球创新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是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的根本要求,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科技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山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形成,为我国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月到12月,消费金融公司在北京、成都、上海、天津四个试点城市相继出现。作为新型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概况,分析其目前所存在的发展障碍,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融支持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城镇化背景对金融支持农村居民消费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以及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金融支持如何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给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比较和借鉴发达国家消费金融发展模式,提出相关完善建议。通过借鉴发达国家个人信用体系、消费金融产品等方面的模式,提出了改变民众消费观念、发展消费金融机构等完善措施。发展完善离不开比较和借鉴,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的消费金融发展模式,针对中国实际,提出合理建议,是促进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科学路线。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青岛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消费金融的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青岛消费金融发展已领先一步,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切实措施,以期通过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破解消费不足现象,促进增长动能转换。  相似文献   

18.
陈蓉泉 《特区经济》2012,(4):233-235
目前,金融消费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有媒体途径、政治途径、诉讼途径以及信访途径。但是,金融机构系统内部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适当的解决途径,尤其是缺乏有效的非诉讼解决机制,这让消费者的维权行动增添了不少困难。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金融消费纠纷应该是通过多种机制来解决的,尤其是应该是非诉讼机制为主体。从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层面上来看,我国应该加快金融改革以及制度设计,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发展减速的新形势下,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金融工具对于释放国民消费潜力、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入了解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生背景,结合其特有的产业链分析与发展环境,对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文章提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普惠金融的视角来看,消费金融发展中的不公平现象显得尤为突出,不仅区域发展失衡,而且出现了农村地区消费金融的荒漠化以及面向贫困群体的服务“空洞”。消费金融公平的缺失源于资源配置的经济逻辑、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存在以及转型社会的特点与矛盾。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可以从经济法的社会功能、多维消费金融制度以及金融法制的完善等方面探索消费金融公平发展的法律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