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是当前金融业内两种不同的呼声。监管量过少,可能放大金融风险甚至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监管量过多,则会造成监管成本高、寻租造租、监管者道德风险以及被监管者逆向选择等。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管工作应有所侧重,适度监管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构建适度监管体系应建立统一金融监管组织、完善和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在监管中引入市场化机制以及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剖析了美、英为代表的两种典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分别总结了两种不同监管模式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提出中国近期应偏重仿效美国的伞形监管模式.由人民银行担任伞形监管者,以权力制衡为原则设计人民银行与"三会"的监管职责与权限,并建立"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机制.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建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协调制度;建立健全预防性风险监管机制;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论处罚与监管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银行监管政策适度的情况下,监管者还应在监管环境上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避免违规不罚,处罚不力,处罚不严的现象,从而真正实现监管效能,达到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群 《海南金融》2010,(2):65-68
本文基于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的视角分析了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问题,从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业务运营监管以及市场退出监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对被监管者行为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即拥有良好声誉的监管者在准入监管中审核要更加严格.以保证获得准入资格的银行最优;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管,按照制度办事,代表政府实行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查获银行的不规范行为,银行为了维持和增强来自监管者的“声誉溢出”,加强自身的声誉建设,也自觉减少采取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动机:在市场退出监管中,监管者出于声誉维护而避免了救助不足和救助过度行为,避免了过高的救助成本和社会财富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陈志 《征信》2017,35(1)
从征信制度的供给侧来看,我国形成了公共征信机构、社会化征信机构并存的局面,组成了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征信规章为体系的法律法规,构建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为监管者的监管体系.但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征信制度还不能适应大数据征信时代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因而,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公共、社会化征信机构,制定和完善征信法律法规,建立适应大数据发展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一是理顺银行监管统计部门和商业银行统计部门的关系.监管当局的统计部门在统计工作上和商业银行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关系.商业银行的金融统计是监管统计的基础,监督商业银行依法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是保证监管统计质量的关键.目前商业银行的统计体系的设计却侧重于经营管理需求,其统计制度的改革首先是服从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和监管统计的需求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很严峻.通过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好的平台,然而这个平台存在制度性缺陷.信用边界的界定、政府功能的定位以及担保体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对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银行之间设计一种低交易成本模式的有效监管体系是监管者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DEA模型,对中国39家证券公司2003-2006年自营业务绩效和证券行业分类监管规则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弱市中创新类券商的自营绩效不如规范类券商,原因在于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和券商应变能力不足,同时创新类券商在过度筹资上存在失误。常规监管阶段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则的有效性比综合治理阶段大大提高,但仍需从弱化净资本指标、强化盈利性指标两方面进行改进。鉴于过度筹资是券商的普遍问题,监管者应根据市场状况调整监管措施,弱市中限制各类券商的负债规模。  相似文献   

9.
证券监管法律制度是现代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快速成长的中国证券市场而言,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不可避免地仍存在种种缺陷。本文拟从监管者、被监管者、监管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监管法制的对策,为建立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完善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银行监管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永顺 《金融与市场》2005,1(2):53-55,60
银行业监管体系涉及政府、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三方利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具有经济人品性,追求自身净收益最大化.监管双方的行为处于博弈状态,任何一方都会根据对方行为策略来选择成本最低的应对策略,以保证自己净收益的最大化.为提高监管成效,政府采取调控措施,调整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净收益参数,以利益为导向,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最佳搏弈均衡,实现政府、监管者、被监管者三方净收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政府面临着预算约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需的法律环境建设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监管当局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程序,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出台外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则,对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改进和完善提出指引性规范,以达到监管者、商业银行、外部评级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面向过程的动态资本监管的法律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12.
政府管会计既是一种历史传统,又是一项法律规定,同时也是大力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有力惩治会计领域的"害群之马",切实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丛然要求.实践表明,我国政府会计监管存在着监管机构权力过度膨胀、权责不对等、多头监管以及民事诉讼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此,政府会计监管必须适度,要建立、健全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先阐述了政府会计监管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了政府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符瑞武 《海南金融》2011,(12):53-54,68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各国加强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欧盟推动了新一轮的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旨在打破各成员国在金融监管领域相互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欧盟层面上的统一监管.其核心内容是建立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ESRC)和欧洲金融监管者体系(ESFS),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强监管.本文在分析欧盟金融监管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欧元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为背景分析了相关的改革问题.欧元的形成是人们对于建立新制度的态度普遍乐观的一个例子,这一种过度乐观反映了内在的财政短视.欧债危机正威胁着欧元区的完整性和欧元的生存能力,但也为欧元区正视并解决其问题提供了压力和契机,加强货币联盟成员国的财政约束,赋予“中央财政”以重大商讨权,将有助于增强危机后欧洲货币联盟的稳定性.全球危机再次说明实施适度金融监管需克服“监管谬误”的挑战,为此应建立不受其影响的有弹性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戴玉明 《新金融》2008,(3):49-51
当前国际上金融竞争愈发激烈,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进行有效银行监管,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国银行监管历史较短,现有监管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监管协调机制刚刚起步,协调监管效率较差.本文反思我国银行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的不足,从银行监管者的角度出发,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监管协调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若干建议,力求对提高监管有效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现行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使美国对其监管理念和监管体系进行反思.<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是美国在危机后进行大规模金融监管改革的立法尝试.新设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防范系统性风险、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加强金融衍生品监管、终结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状况等立法内容折射出美国金融监管理念的革新.我国应适度借鉴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优质内核,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融资融券是海外证券市场是一项成熟的交易制度.英同、美同、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7个同家和地区均建立了融资融券交易监管体系.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发展程度、法律文化背景以及政府监管理念等因素存在差异,其融资融券交易的运行机制与监管体系也各具特色.当前,我国正积极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应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监管的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设计,以完善融资融券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缺乏对监管者监管机制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公共选择、寻租经济学理论,认为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是为了防止监管者作为"经济人"被俘获、防止监管"创租"与"寻租",并提出当前加强对金融监管者监管的四条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与协调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金融混业经营及其载体金融集团的监管有单一监管和功能性监管两种基本模式,两种模式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不同监管机构相互独立而又紧密协调的功能性监管模式更为适当。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对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规定尚不充分,亟需在功能性监管的总体框架下,建立由中央银行作为牵头监管者的常设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保险科技的蓬勃发展带来技术性风险、数据与信息安全风险甚至诱发系统性风险,迫使监管者必须予以有力回应。然而,传统保险监管存在监管理念滞后、技术匮乏、新型监管人才不足等弊端,无法有效应对保险科技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呈现局限性。因此,必须在传统保险监管中引入"科技型"监管维度,实现保险监管现代化转型,从而更好地应对保险科技带来的风险及引发的监管挑战。"科技型"保险监管突破传统监管的局限,创新监管方式,致力于建构以科技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优化数据监管制度、建立实验性监管机制,从而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