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之窗》2010,(23):4-4
背景:“先生,早。”“小朋友,早。”两句话,七个字,就是一本最近被拂开积尘重印后,热卖至脱销的一本语文老教材——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的全部文字了。《开明国语课本》由一代大家叶圣陶先生编写课本文字.丰子恺还为每一篇课文精心绘制了插图。教材活泼有趣,贴近儿童口语,在当时同类教科书中也是很新颖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人教版教材中识字的编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在语文园地中识字;三是编排了单独的识字课.其中单独的识字课编排得新颖独特,很有意思.首先,呈现在课本中的位置别出心裁,八篇单独的识字课分别设置在八个主题单元的最前面,用识字统领一个主题;其次,识字课的形式翻陈出新,分别运用了对对子、三字经、谚语、儿歌、词组串、谜语等,使古老的语言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再次,识字课的内容意蕴深远,一组词就是一幅图,一句话就是一首诗.  相似文献   

3.
亢雪梅 《魅力中国》2014,(11):114-114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量的量化标准首次被提出来,对不同年级的阅读量提出了标准,这样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小学语文课本主要是由一些优秀的文章组成,这些文章所涉及的领域较广,这样的教材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九义”小学语文课本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将三类课文改为两类,把独立阅读课文从语文教科书中剥离出来,单独编成“自读课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笔者认为这一调整有三个“有利于”:(1)调整前,不少语文教师由于对三类课文的编写意图及其特点把握不准。往往把独立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在这样一调整,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是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必读课文。本文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说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点从学情方面设计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杨伟朝 《魅力中国》2010,(15):71-71
语文包含着生活中的知识,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美的陶冶寓于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杨伟超 《魅力中国》2010,(12):133-133
语文包含着生活中的知识,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美的陶冶寓于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备课构想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阐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实“语用”是语文课程知识性与工具性统一的体现。西师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一只梅花鹿》讲述了梅花鹿一开始对美丽的角和光鲜的皮毛喜爱不已,却对细长干巴的腿心怀抱怨,可在面对凶猛的狮子猎杀时,美丽的鹿角不但对逃命...  相似文献   

9.
殷艳 《重庆与世界》2017,(36):76-76
板块化教学就是将一节课中明确的教学任务拆成有机的、若干小、操作性强的任务板块,再逐一完成小板块任务之后,同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低段识字单元教学中,每篇课文识字量大,除了交给学生识字方法以外,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情,设计一个又一个趣味活动,使每个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下面就以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二中的《画》一课为例,谈谈对板块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魏永东  邱凤 《发展》2008,(6):82-82
保护自然,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课程改革把自然主题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做了科学的安排,七年级有两个单元的自然主题,八年级上册全为自然主题选文。怎样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认识自然、悦纳自然、走进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同学们热爱自然的情怀,这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新课本七年级语文第二课《筏子》(作者袁鹰)教参和点拨对该文的写作目的做了这样的概括:“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这里的“征服”一词是否还能继续使用,在今天人们对自然有了清醒和理智认识之后,是否还用“征服自然”来教育和影响我们的下一代,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俊璐 《发展》2009,(11):77-77
一、案例背景 本学期笔者所教读课本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很长时间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苦于“之乎者也”的诵读,教师苦于讲解起来的繁琐,在这种文言文教学的共性现状中,笔者的古文课也只能一直用“枯燥”二字来形容。上文言文,也和别的语文教师~样采取同样步骤: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然后对课文主要内容做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2.
尹丰华 《魅力中国》2014,(4):241-241
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告诉了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一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  相似文献   

13.
刘双宝 《魅力中国》2014,(25):227-227
小学一、二年级总共要求认识1800个常用字并采用认写分开的形式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提早阅读。识字量大了,课文篇幅长了,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多了,其它语文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好规定的教学内容,做到会读会写,并能在生活中初步使用。如果时间少了,又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可谓绞尽脑汁。叶圣陶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但是一篇课文到底承载了多少知识点和能力提高点,这些教学点中哪些又属于重点,对其它课文中类似的知识点和能力提高点是否就可以忽略,这些都是让语文教师感到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学生自学语文达到的理解程度与课堂教学后达到的程度相差无几,这说明语文教学近乎于在做"无用功",也说明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事实上,这些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来讲都是宝贵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5.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的课文,“文包诗”体裁。这类课文,水到渠成地引出古诗,情景上诗文浑然一体,值得揣摩学习。例如《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文”具体地再现了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而“诗”则是这种情景凝练的表达。引导学生读文赏诗,学生对诗的体验就会深刻。反过来,也可以据诗成文,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所描写的如画美景,想象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面,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拓展开去,如果有点儿据诗成文的这种能力的话,可以设想的是,阅读诗歌,学生就会多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本中,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王淑梅 《发展》2008,(12):90-90
高中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现象是,一篇大篇幅的高中英语课文,由于教师在串讲解释过程中夹杂了大量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的讲解,往往使一篇完整的课文被分解成好几个课时才能讲完。这就肢解了整篇文章的完整性。因此,我认为,教课文就应该整体教,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来处理,避免支离破碎。使学生把它当成一篇阅读文章,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整体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游丽丽 《魅力中国》2010,(13):76-76
众所周知,“读”在语文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恬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在任教的前几年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却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语文教师依不受欢迎的厨师,把一篇篇充满美质的课文烹炒成缺滋少味的“家常菜”,让学生吃得厌烦,甚至倒胃口。加之,应试教育作祟,教师常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美文,肢解成字、词、句、段等零部件,让学生没有创造性地死记硬背,语文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美感效应。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金三角”。当它们互相联系,进人动态过程的时候,对课堂教学产生现实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常常有两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谦 《走向世界》2011,(1):93-93
读过中学的人们大概都会记得有两篇鲁迅的小说编入语文课本,《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前者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精神活跃到神经质的人,总是注意到赵家的狗又多盯了他两眼:后者留给人们两个关键词:茴香豆和“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