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现状、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信用卡产业的快速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呈现高发、多发态势,成为当前金融犯罪中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信用卡诈骗犯罪不仅严重侵犯了银行信用卡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而且还是产生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诱因。本文对2010年度上海法院审结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信用卡诈骗犯罪高发、多发的原因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为惩治信用卡诈骗犯罪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最突出的金融犯罪类型之一,严重威胁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本文结合大庆市地方法院近两年审理的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例特点,分别从持卡人、发卡银行和管理者角度分析信用卡诈骗犯罪高发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用卡诈骗犯罪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信用卡的发行和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信用卡诈骗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犯罪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用卡在我国的使用而被确立下来,但由于信用卡制度确立较晚,相应的立法、管理及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致使信用卡犯罪案件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信用卡的使用,有赖于社会诚信系统的成熟及金融系统业务的完善.现实生活中,不少持卡人并不完全了解信用卡的使用规范及非法使用信用卡的法律后果,因一时贪图小利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当前,在国务院起草制定<银行卡管理条例>的环境下,研究信用卡诈骗犯罪,特别是涉案较多的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如何依法定罪、科学量刑.对打击信用卡诈骗犯罪,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自1994年至1998年9月份,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涉毒犯罪案件1249件1955人,审查批捕1198件1865人 其  相似文献   

6.
财经要闻     
《中国信用卡》2011,(9):8-9
三部门联合发文剑指"信用卡诈骗"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信用卡诈骗犯罪管辖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对以窃取、收买等手段非法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后在异地使用的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持卡人信用卡申领地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立案侦查、起诉、审判。  相似文献   

7.
骗领信用卡行为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骗领信用卡,是指利用虚假申请资料骗取发卡银行的信任从而获得信用卡的行为。199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审理利用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以伪造、冒用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等手段在银行办理信用卡,骗取财物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地方,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呈增长态势。最近一份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显示,去年该院受理的167件信用卡诈骗案件中,恶意透支类信用卡诈骗就占到7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恶意透支者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主观故意。据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介绍,大部分嫌疑人在提讯时,皆认为自己没有想着故意拖欠,而是因为其他突发事件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近年来,国内信用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且手法层出不穷。据中国银联的统计,仅2007年上半年,全国信用卡诈骗立案1171起,涉案金额达4461多万元。另据不完全统计,信用卡犯罪每年金额在1亿元左右。2009年以来,信用卡诈骗案更是频繁曝光,从新型ATM盗卡手段的出现,到离线支付争议,再到网络钓鱼、网银木马的日益猖獗,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时平添了几分担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快速发展,使用信用卡消费越来越普遍,但是出现了一些利用信用卡套现的行为,造成银行收益与风险不匹配,扩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严重影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信用卡套现的行为分类信用卡套现的特点是以较低成本提取信用卡的部分或全部资金,迅速满足持卡人对现金的需求。有些循环利用信用额度提取现金,即套现;有些利用伪造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套现或取现后不还,存在恶意透支的情况,即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飞速发展,信用卡风险日益突出,诈骗犯罪呈现出高发、多发态势,成为当前金融犯罪中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信用卡诈骗犯罪不仅严重影响社会金融管理秩序,而且常常同其他犯罪相连.  相似文献   

12.
随着银行卡业务迅速扩张和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银行卡犯罪也相伴而生,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及短信和电话转账诈骗等案件日益增加.银行卡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化、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最近,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有关部门,对严打斗争期间严重刑事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不容忽视的犯罪态势 总览严打斗争中刑事犯罪情况,呈以下态势—— 1、严重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 1994年4至9月,全市各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盗窃、流氓、涉毒犯罪案件(简称七类案件)3076件,4509人;1995年同期批准逮捕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进入我国的流通领域后即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仅上海市各家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信用卡已逾五十万张.随着信用卡更为普遍和广泛的使用,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也日趋增多.作为持卡人,如何正确使用信用卡,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亦是防范信用卡犯罪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就持卡人风险防范及法律责任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看法.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的迅速发展,以银行卡为载体的金融诈骗、犯罪案件在全国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持卡人的利益,也给发卡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恶意信用卡套现行为逐渐活跃,悄然形成一股地下融资的暗流,不仅对发卡行的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也给这部分社会资金的流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本文从信用卡套现的概念、方式和危害入手,  相似文献   

16.
董峥 《中国信用卡》2008,(24):27-30
据2008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加入银联网络的发卡机构213家,其中境内发卡机构176家,境外发卡机构37家。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62097.74万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为12240.09万张,信用卡信贷总额6931.73亿元。信用卡发卡银行已经接近30家,除了十几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外,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发行了信用卡。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92.26万户、联网POS机具144.9万台、ATM14.8万台。以上数据表明,我国银行卡受理环境正在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7.
吴昊 《中国信用卡》2009,(16):54-56
随着银行卡业务迅速扩张和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银行卡犯罪也相伴而生,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及短信和电话转账诈骗等案件日益增加。银行卡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化、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信用卡是一种货币支付工龄,也其他支付工具相比,其最大区别就是允许透支,即银行向持卡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信用贷款,并限时清偿,而信用卡业务流程是由发卡银行、的寺卡人和特约商户三个主体构成的,因此信用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其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信用卡风险包括:信用违约和信用诈风险;冒用欺诈风险;假卡欺诈风险;内部作案风险,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发卡银行方面:1、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防范能力差。2、对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3、内部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稽核制度。4、对特约商户与营业网点经办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够。5、风险监控手段落后,使恶意透支者有机可乘。6、银行间的联合防范不力,使不良持卡人有空可钻。(二)特约商户方面:业务受理中的失误引发风险。2、业务受理中的非正常操作引发风险。(三)持卡人方面:1、信用违约。2、恶意透支、蓄意欺诈。3、冒领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4、利用遗失、被盗卡进行诈骗。5、伪造、涂改和利用过期卡进行诈骗。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金融秩序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中就将信用卡诈骗行为定义为独立犯罪,1997年修订《刑法》时,相关规定被纳入196条。依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手段进行诈骗活动的犯罪。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增加为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20.
王宏 《金融电子化》2007,(12):16-17
据VISA国际组织的调研报告称,中国已成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预计2010年中国中等收入的人群可能超过两亿。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国内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达到6668万张,信用卡渗透率达30%,年增率为70%;银行整体零售业务组合年增长率达30%-40%。就在国内信用卡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各种针对信用卡犯罪的问题如恶意透支、利用信用卡洗钱等也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