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迫在眉睫的“日本制造”战略 如今,在日本市场已经很难找到有“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标志,而且销售额呈两位数增长的商品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外制造业已具有足够的实力来满足日本消费者的质量要求。 日本的制造业是不是充分发挥了所有潜力,在咬紧牙关较量之后才败给中  相似文献   

2.
书海寻舟     
《财经文摘》2010,(9):108-109
中日专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其中的渊源扯不断理还乱。因为历史原因,这个话题非常敏感。而日本,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得不感兴趣”,作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误会颇深。却谁也绕不开谁。一个中国人到日本,英语不怎么管用,因为日本人英语普遍不好,不如拿出纸和笔,用汉字交流,基本不会误解对方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汽车、电机、精密机械等日本制造企业,现在赚得盆满钵盈,但其生产一线却使用着大量的低工资劳动者,他们中间有很多是日本年轻人,也有日裔巴西人、中国人。企业没有把他们当成“人”,他们只是一个一个的“廉价劳动力”。在生产一线上,违法现象、悲剧故事堆积成山[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东亚地区“中国”概念的形成及其转化。古代中国文献中“中国”概念具有“政治唯我论”及“中国中心主义”的特质,“中国”概念在德川时代的日本,被挪移来指称日本而非中国本土,与近世日本思想史上日本主体性之发展桴鼓相应;1895年以后,“中国”概念在现代台湾地区,则显示了“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的撕裂及其辨证关系。随着台湾内部政经情势与文化思想的变化,以“台湾主体论”与“自我肯定心态”为基础的“台湾意识”,随着历史扉页的翻动而丰富其内容,调整其格局。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后传入日本。这就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进而也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初学日语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因此,在日语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笔者在这里不准备过多地强调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优势,而在这里要费些笔墨谈一谈的是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意思区别。为了加以区分,现对两国的汉字做一下命名,即将汉语汉字仍称为“汉字”,将日语汉字称为“漢字”。  相似文献   

6.
吕力 《经济论坛》2009,(18):87-88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差异,所谓中日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乃是一种误读。中国文化立基于“仁”。“为仁由已”的内在性向度使得中国人在形成组织时,可能排斥“科学主义”的西方式管理,也难以接受日本式的“基于恩的”等级森严的偏重秩序的管理模式。日本文化立基于“恩”,其价值观取向与中国文化“仁”的取向完全不同,这可能是日本更容易接受西方管理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2007,(1):62-65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中国企业终将面对全球化竞争浪潮的洗礼,与外国名企一较高低。21世纪也是一个品牌竞争的世纪。国家经济实力的较量将会表现为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最终将表现为品牌的较量。  相似文献   

8.
“这里的一切工作都是张先生做的。”烟台开发区日本独资企业鲁星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松平亲一逢人便讲。他把在中国十多年经营的成功,归功于这位精明的中国人——总经理张有璞。 国营公司经理当起合资企业“渔民” 松平亲一,现任烟台开发区日本独资企业鲁星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与现任中方总经理张有璞的邂逅,是十多年前的事了。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就任日本东京九一商业株式会社分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2006,(7):3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中国企业终将面对全球化竞争浪潮的洗礼,与外国名企一较高低。 21世纪也是一个品牌竞争的世纪,国有经济实力的较量将会表现为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最终将表现为品牌的较量。  相似文献   

10.
蔡永英 《经济论坛》2002,(9):21-21,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被整合到“互联网”中,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对抗性竞争”正在向网络时代的“合作性竞争”转化。 竞争是双方或多方为取得并非各方都能得到的利益而进行的较量。按照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一个企业在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