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是写情小说,更是“写心”华章,展现的人性特质以情节的连贯性、结构的整体性及人物典型性展开,充分表现了《红楼梦》为顶峰造极之作。  相似文献   

2.
方成培作为一位徽籍的古代文人,将当时流传民间的《雷峰塔》传奇梨园演出本,删改重编成一出完美尽善的爱情悲剧。此本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版刊行。由于方本《雷峰塔》传奇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最广大观众的审美趋向,几百年里广为流传,成为舞台演出本中的经典,也是源源不断的改编的模本。20世纪中期,方本《雷峰塔》传奇树立了在世界戏剧史中的地位,成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3.
4.
5.
中华戏曲剧目自古以来累积数目达到万种以上,而将剧目资料介绍出来,连缀于剧目创作的历史进程之中,使我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作为戏剧黄金时代的代表元杂剧和人文思潮涌动时代不断演进的明传奇,二者不仅成为了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两大高峰,并且二者的发展变化也在许多剧目演变的过程中留下了印记。本文分别选取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无名氏的《冻苏秦衣锦还乡》杂剧和《金印记》传奇作比较,探讨这两部剧作的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形式、本事来源、作家思想创作宗旨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等等,并将浅较二者。  相似文献   

6.
从原型批评理论视角对《僧侣———罗曼记》进行研读,可发现小说在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和移植中展现了扣人心弦的善恶冲突和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在英文创作、改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在《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通过用英文重新编译部分唐宋传奇故事,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林语堂通过宗教思想、女权主义思想改写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通过叙事角度、人物、情节的改写来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品的成功还可归因于赛珍珠及赞助人的大力推介。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以细腻的笔调描述了《到十九号房间》中女主人公苏珊的悲剧故事。苏珊矛盾的性格、角色间的冲突,揭示了她的婚姻历程和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9.
小说《续金瓶梅》在结构安排、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塑造上,都颇具特色。虽然作为叙事文学而言,这些艺术手法存在种种缺陷,但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母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贯主题。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中,赛丝对宠儿的疯狂而扭曲的母爱,让人震撼,无法释怀。在其2008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慈悲》中,她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位崇高伟大却没有名字的黑人母亲形象。她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黑人母亲,通过对比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可以洞见扭曲社会制度下的扭曲人性和扭曲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1.
12.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对存在主义流派命题的处理别具一格,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不仅对主人公的荒诞性的经历进行了较为细腻的描述,同时也使其所经历的人生之旅凸显存在主义观点的荒诞性,继而将自由的观念引向了荒谬的结局。本文旨在探讨塞林格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处理存在主义的文学流派和哲学命题的方法,以加深对塞林格小说创作的特点及方法的理解,论述其创作技巧、哲学观念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它独具特色的以铜鼓为核心主线叙写了两汉至唐宋前后彝族罗罗支系随铜鼓而迁徙的历史画卷。笔者借用了仁钦道尔吉研究蒙古英雄史诗情节结构的分类方法对《铜鼓王》的情节结构做了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符号被广泛应用,为主题服务。论文旨在探索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象征符号的效用。通过对该小说中各类符号的研究学习,试图揭示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复杂的性格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并指出,霍尔顿.考菲尔德作为战后青少年中的代表人物,表面乖张不羁,实则纯真朴实,有同情心。在小说中,众多象征符号勾勒出了一幅幅文学场景,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他所追寻的理想国度。  相似文献   

17.
18.
清代画家石涛所著《画语录》中“一画”及“受”是两个重要范畴,林语堂及王宏印对它们的翻译各具特色,目的都在于传播中国画论典籍思想.  相似文献   

19.
《美狄亚》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灵魂的冲突,形成巨大的悲剧艺术效果。《氓》以含蓄的手法处理人物心理活动,而更为关注社会伦理问题。中西两种文学的不同特质,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西方文学侧重文学的审美艺术效果,而中国文学则侧重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