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基于中国1998—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数量关系。结果显示:宏观税负上升带动了财政民生支出绝对额的小幅增长,但对财政民生支出份额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表明中国的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协调性不容乐观,财政民生支出强度不足不应主要归因于政府财力规模不足。因此,囿于宏观税负高低之争并无实质意义,关键在于实现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协调和匹配,确保财政收入更好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2.
我国宏观税负是高还是低,一直是财政界讨论的热点.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际经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偏低,大口径宏观税负偏高.应通过理顺税费关系、实行结构性减税,使宏观税负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宏观税负理论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断宏观税负水平是否合理,仅从税收自身、生产力决定论、纳税主体及税负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角度出发都难尽人意.因此,我们只能从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即从中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双元财政模式中的公共财政支出角度出发来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当前,这个合理的公共财政规模可表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所要求的政府公共财政部分配置资源的规模.并由此得出中国宏观税负的理论模式为A±B(B<A<M).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一个含体制转换的简单DSGE模型,将政府债务变化、财政政策预期与财政极限的讨论纳入到一个统一框架中。在不确定环境下,通过对未来财政盈余的贴现,得到一般均衡框架下政府可承受债务水平的极限。结合我国的实际债务状况,我们对全国及主要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极限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1)当前我国政府广义负债率已超过55%,且无论在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内,政府财政收支都将面临较大潜在压力;(2)通过对全国及主要省份财政极限的模拟,在稳定的财政支出条件下,我国中央财政极限分布的期望值为0.87,各主要省份财政极限分布的期望水平均处于0.6至1.9的区间范围内;(3)不同省份间财政极限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以及宏观政策决策等因素。(4)财政收支政策的变化,可能引起政府债务水平升高,并改变人们对未来宏观政策的预期,从而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此,应尽快形成财政政策规则,完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有效锚定财政预期,以保证货币、财政及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5.
宏观税负是事关一国政府集中社会财富程度,体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矛盾焦点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性因素、征管性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宏观税负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政策制度性因素的变化。为应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冲击,我国已连续十余年不间断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实施,直接降低了我国多种口径测算的宏观税负。这种降低在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同时,所引致的财政收支矛盾不断累积、财政政策积极有为空间不断收窄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还需注重从支出层面、收入层面和管理层面同时发力,以确保宏观税负的适度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宏观税收负担走势分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的方面看,世界各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税负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征管水平、税收制度以及优惠政策等。通过对我国目前宏观税负水平的判断,应该在推进税费改革、实现增值税转型、规范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兼论我国的宏观税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宏观税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税制改革首先要调整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宏观税负的变化也不同。高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逐步提高,中等高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等低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先降后升,低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呈下降趋势。通过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作者认为,中国的宏观税负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宏观税负比较,具有转轨时期国家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该指标反映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的集中程度,体现了政府地位和财政职能,对于制定国家税收政策,检验税收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减税降费的文献成果和相关政策,以Q市为例,从宏观税负、分行业税负、小微企业经营、减税降费项目四个角度分析了减税降费政策在Q市发挥的作用。通过检验宏观税负对GDP增长的抑制效应,指出“营改增”以来,减税降费效果明显,Q市的宏观税负对GDP增长率存在反向抑制作用,Q市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对GDP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支出越大,宏观税负对GDP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弱。最后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传导机制、合理调配财政收支、强化政策监督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区间税收负担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税负水平的不均衡性:经济增长东高西低,宏观税负西高东低。这种税负差异是由于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不同造成的,而国家的部分税制结构和税收返还体制更加拉大了这种差距。本建议通过完善税收体制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间的税负差异。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irect tax revenue budgeting errors on fiscal deficits. Using panel data from 26 Swiss cantons between 1980 and 2002, we estimate a single equation model on the fiscal balance, as well as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n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We use new data on budgeted and actual tax revenue to show that underestimating tax revenue significantly reduces fiscal deficits.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this effect is channeled through decreased expenditure. The effects of over and underestimation turn out to be symmetric.  相似文献   

12.
易洪海 《财务与金融》2009,(3):90-92,76
本文从中部地区基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了当前中部地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基层政府财政收入较多的依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其支出受制度安排影响,缺乏财政决策权;财政支出类别繁多,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基层政府教育负担过重;回归分析表明,增加基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能显著增加基层财政的农业投入和教育投入。本文提出,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税权,加强基层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将有助于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税收分成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竞争中,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将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增加生产性公共支出,发挥生产性支出的产出外部性,提高产出水平和自身税收收入水平,实现福利最大化。一系列经验分析显著地验证了上述结论,即当地级市政府的税收分成率提高10%,该地区生产性支出占比将提高1.39%。本文的分析和结论有助于解释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变动的原因,从而为政府间税收分配改革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Fiscal externalities and the design of intergovernmental grants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ax and expenditure externalities that can occur in a federation, focusing on the (relatively neglected) vertical tax and expenditure externalities which arise when state governments' tax and expenditure decisions affect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budget constraint and vice versa. Formulas are derived for matching grants which correct the distortions in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caused by fiscal externalities. With vertical tax externalities, the matching revenue grant may result in transfers from the state government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ith vertical expenditure externalitie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a matching expenditure grant equal to the additional federal revenue that is generated from an additional dollar spent by a state on productivityenhancing activities such a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国债融资与税赋环境及政策取向的实证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财政份额的一定比例 ,对于扩大发债规模 ,降低债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刚性的分配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提高财政份额。在税制结构和税收征管等因素造成宏观税赋真实水平相对较高的现实条件下 ,增加税收降低债务风险途径与扩张性政策相佐 ,因此 ,发债成为政府首选 ,这势必加剧国债规模与财政份额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办法是优化税制结构 ,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与宏观税负三者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2006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3季度的税收收入、GDP和所计算得出的小口径宏观税负的数据,以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亚瑟.拉弗(Arthur Laffer)提出的著名的"拉弗曲线"(Laffer-curve)为指导,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别测算实现经济增长最大化的宏观税负和实现政府税收收入最大化的宏观税负,并分析了中国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近期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广众  贾凡胜 《金融研究》2019,464(2):78-97
政府对企业利润享有征税权,事实上是几乎所有企业的最大的中小股东,因此有动机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税收征管,进而影响公司治理。本文以1998-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为样本,以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自然实验,从企业盈余管理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能够显著抑制县辖区内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仅对具有征管权限的企业发挥作用;同时,当县级政府财政状况较差和税基较大时,财政“省直管县”对辖区内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能够激励县级政府加强税收征管,进而改善辖区内企业盈余质量。更进一步地,本文还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能够抑制企业逃税,提升县级政府财政收入。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政府行为影响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同时也为财政“省直管县”如何缓解县级政府财政困难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8.
持久性减税可能对地方财政造成动态冲击,合理施策有利于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为此,选取我国2010—2019年251个地级市数据,使用熵值法从财源结构、支出效益、治理目标和区域协调四个方面构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指标,系统考察持久性减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短期与长期动态效应。研究发现:持久性减税短期内不利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将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短期内减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向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财政自给率更高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强的地级市更明显,因此要更加注意施策力度。  相似文献   

19.
税收收入,GDP及我国宏观税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是税收之根本,税收的增长离不开经济的增长,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经济与税收之间的一般规律,本分析了税收收入与GDP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世界各国宏观税负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宏观税负的合理区间,论证了我国目前小口径宏观税负偏低,而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已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进而得出了解决目前财政困难的措施是调整目前的政府收入结构,规范政府收入形式,而不宜走简单增税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以巴罗、斯库利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通过征税把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使用的过程中,政府征税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没有被政府有效地使用税收对经济产生的正效应所抵消,而政府支出本身也对经济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判断,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不是最优的。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调整财政体制,进行相应的税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