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保险+期货”作为我国金融支农的重要创新,对农户实现增收起着关键作用。在农产品价格风险成为农户主要风险的背景下,分析“保险+期货”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将“保险+期货”试点视作外部冲击,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11—2020年中国124个县的面板数据,估计“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路径和效果。结果 (1)“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了2.75%。(2)“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对贫困县农户更为明显。(3)“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的增收效应是逐年递增的,试点第5年增收效应达到上限。结论 建议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优先在脱贫地区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并且积极探索建立收入保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我国农业供给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为了评估临时收储制改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2011—2018年新疆和其他棉花主产区县级棉花生产相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法(PSM-DID)分析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总体影响、动态效应和区域效应。结果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调控国内棉花供给起着重要作用;该政策总体上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棉花面积和产量显著提高;从政策的动态效应来看,目标价格政策调整为三年一定的方案对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试点期一年一定的效应;此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南疆和北疆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对南疆棉花生产的促进效果更显著。结论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缺乏棉花定价权,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可能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且容易触及WTO黄箱补贴的限制等问题,该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逐步向脱钩的补贴方式过渡,并积极探索财政补贴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补贴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棉花价格与棉花期货价格、棉纱价格在产业链中的价格传导机制,为完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提供参考。借助2017~2021年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中国棉花信息网的棉纱价格信息和郑州棉花期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三者之间的传导关系。经过实证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其中棉花价格每变动1%,使棉纱价格变动1.103%、棉花期货价格变动0.265%。我国棉价对棉纱价格存在单向影响,棉花期货对棉花价格存在单向影响关系,棉纱价格与棉花期货之间是互为影响关系。我国棉花现货市场与下游棉纱市场关系日益紧密,棉纱价格与棉花价格两者之间存在引导作用,棉花期货中介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建立健全草原风险管理体系,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和稳定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背景下,草原保险的作用更加凸显。草原风险评估和区划作为草原保险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草原保险条款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方法 文章利用半定量化因果关系矩阵法、HP滤波模型、多种聚类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 可将锡林郭勒草原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个风险区,各风险区间的差异显著,其中,低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低、承灾体脆弱性低和防灾减灾能力强的显著特点;中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暴露性水平高,但致灾因子危险性处于中等水平的显著特点;高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高,防灾减灾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典型特征;极高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脆弱性水平高,防灾减灾能力弱的典型特征。结论 在厘定草原保险费率时,应考虑多种风险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合理的草原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础的客观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约,为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 文章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20年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 (1)由于其生产环节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黄淮海平原加工环节比较优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环节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综合得分最低;(2)粮食生产和加工地理集聚特征显著,得分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而流通和服务支撑集聚特征不显著;(3)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间耦合协调度区域得分排名与综合发展水平一致,其中东北平原耦合协调度最高,且加工环节发展滞后于其他环节,黄淮海平原居中,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以濒临失调型为主。结论 基于上述横向比较结果,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原则,认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应分别施行绿色优质生产引领、流通加工一体化和工贸带动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农业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文章拟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农业保险是否对家庭农场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方法 文章基于2021年山东省348家种植业家庭农场为样本,运用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建立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产生的异质性影响。结果 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因家庭农场的异质性而存在差异,种植粮食作物(相比于经济作物)、农业收入占比高、风险偏好程度大的家庭农场更倾向采纳农业技术。结论 农业保险促进家庭农场农业技术采纳。从农业保险对接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保险补贴力度和保障水平以及加强农业保险宣传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棉花期货涨跌源自现货供需面的变化,同时反映出现货价格走势。现货价格的波动对棉纺业利润的影响很大。但其涨跌过程对棉纺织企业的影响是不尽相同。棉花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对现货市场价格越发具有引导作用,棉纺企业密切关注棉花期货价格的趋势,才能最大限度避开市场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农业综合风险区划深入探讨主粮作物收入保险的市、县级差异化定价,选取玉米为代表,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与33个产粮大县(市、区)1999—2019年农业数据,构造产量风险、气候风险、土壤风险的多维指标体系区划农业综合风险,验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采用参数估计法与Copula函数的定价方法厘定保险费率,运用ARIMA模型预测保险金额并计算财政补贴政策下政府与农户保费承担情况。研究发现:第一,13个地级市与33个产粮大县(市、区)被划分为低、中、较高、高4类风险等级;第二,玉米期货市场具备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与单产的对冲效应比现货价格更强,可以在同等保障水平下有效降低保险费率与保险费用;第三,得到异质性风险等级下市级、县(市、区)级的四种保险组合,包括单产与现货价格、单产与期货价格的两类保险费率以及预期保险金额、历史保险金额两类保险金额。基于Copula函数定价方法经过试点市(县)数据检验,对我国其他省份市(县)也可具有普适性与可操作性,亦能对主粮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定价提供参考。针对收入保险定价提出加强数据积累、成立国家级农业大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完善主粮期货市场、因地制宜差异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农业保险能否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促进”,进而提升农业碳生产率。方法 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未含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1)农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高1%,农业碳生产率平均提升0.049%。(2)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9.1%和24.5%。(3)进一步讨论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农业产值占比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012 5,当农业产值占比低于门槛值时,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当农业产值占比超过门槛值时,农业保险会对农业碳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 政府应从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差异化补贴,推动规模化生产;完善保险条款,探索创新品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的环境正外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发挥着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文章将评估农业科技园区的经济发展带动效应。方法 将农业科技园区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0年河北省16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河北省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结果 (1)农业科技园区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农业产值,从而有效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健。(2)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科技园区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科技园区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不同等级、不同地理空间、不同行政层级中存在差异。结论 河北省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持续提升科技园区创新水平以助力实现河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估计价格支持政策对不同粮食品种期现货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实证分析和比较了政策及其调整对粮食期现货价格波动实施效果的影响,为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现货与期货价格日数据,将政策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GARCH模型实证分析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及其调整对平抑粮食期现货市场波动的作用。结果 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产生了显著影响,最低收购价政策能够明显降低稻谷和小麦现货市场的波动程度,但对期货市场波动的作用则相反;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导致现货市场波动性提高,而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 价格支持政策具有降低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政策调控效果与实施品种的国内供求及市场形势、国内外市场的联系程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完善还需关注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华北平原内陆盐碱区是咸水补灌导致盐分积累限制玉米产能提升的典型区域,开展该区代表性玉米品种资源耐盐性评价和分类,为促进华北平原盐碱地以种适地科学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 文章选择华北平原内陆盐碱区生产中广泛应用的24个玉米品种,获取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胚芽重、胚根长、胚根重8个萌发指标,计算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萌发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胚芽长、相对胚芽重、相对胚根长、相对胚根重和盐害指数9项耐盐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开展玉米品种资源耐盐性综合评价与分类。结果 (1)不同玉米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有显著差异,其中萌发指标变异范围是5.11 %~84.33 %,耐盐指标的变异范围为3.7 %~56.3 %;(2)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9个耐盐指标降维获得2个相互独立的玉米耐盐性综合评价指标,指标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7.35 %;(3)基于加权隶属函数法的各玉米品种耐盐性综合评价指数(D值)变化范围为3.19~16.22;(4)通过聚类分析,将华北平原内陆盐碱区玉米品种资源分为高耐盐品种、中耐盐品种、低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等4个类型。结论 华北平原内陆盐碱区玉米品种资源耐盐性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加权隶属函数法的耐盐性综合评价指数(D值)是评价该区域玉米耐盐特性的有效指标,研究对于实现耐盐玉米品种与盐渍土壤适生匹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中国棉花生产从供给端提高棉花品质,增强市场对高品质棉花需求的适应性。为了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执行后,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品质变化情况,通过对比不同政策背景下的棉花品质,评估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棉花品质改善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使用主成分分析对2011/2012年度以来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质量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比其供给侧改革前后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质量的变化情况,以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对棉花质量和棉花生产的具体影响。结果 (1)临时收储政策期间,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多数棉花主产区的棉花综合质量得分排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产量和检验量占比较小的黄河流域棉区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棉花整体质量呈现下降趋势。(2)棉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伴随着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执行,2014/2015年度以后,西北内陆棉区和黄河流域棉花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棉区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棉花整体质量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棉花供给侧改革对中国棉花品质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对于生产环节来说,植棉农户更加注重“特性因子”相关指标的提升,棉花加工企业更加注重“加工因子”相关指标的提升,但随着“产量因子”中新疆棉花产量占比的增加,中国棉花综合质量中低于标准级棉花的数量将会增加,在新疆优势棉区饱和的情况下,新疆棉花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将会对中国棉花综合质量形成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二,仅次于新疆的棉花生产加工大省,其棉花价格的波动对全国棉花价格有重要影响,但是近年来山东省棉花价格变动较大,棉农收益受损,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受挫,棉花产量逐年降低。利用ARCH类模型对山东省棉花价格的波动及其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棉花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集簇性,山东棉花市场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山东棉花价格波动具有非对称性;影响山东棉花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供需变动,此外国际市场价格对山东棉花价格具有传导作用,粮食价格和化纤价格的波动也对山东棉花价格产生影响。在山东棉花市场调节中,要特别关注引起价格下跌的因素并适当控制;不断完善棉花市场,引导市场主体做出理性预期及决策;充分利用进口和储备棉来调剂市场上棉花的供给,建立对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刺激和鼓励棉花生产,稳定棉花价格。  相似文献   

15.
基于Copula方法的大豆收入保险费率测定: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Copula方法联接农产品价格及单产分布建立联合分布函数,通过Monte Carlo模拟预期收益并测算收入保险费率及单位面积纯保费。以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价格、大连及所辖4县区大豆单产数据为基础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区域收入保险费率及保额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基于期货价格的收入保险无法维持当前预期收益;以期货价格为基础的农业收入保险不能完全取代农业价格支持政策。提出加快构建农产品市价格及单产数据库;健全农业支持与保险政策互补的收入保障机制;依照不同保障水平进行差异化费率补贴;建立多层次的巨灾分散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马铃薯是粮菜饲多用途作物,在贫困地区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马铃薯价格进行预测分析,对于保障马铃薯生产者利益、稳定马铃薯生产和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2005—2019年共15年的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数据,运用ARIMA预测模型、GM(1,1)预测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对2020年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进行预测。结果 (1)ARIMA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10%以内,可以利用该模型对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价格进行预测;(2)建立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模型精度为1级,可运用该模型进行价格预测;(3)建立的组合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均优于两种单一模型;(4)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20年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2020年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从高位逐渐回落。结论 2020年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的下滑态势会对马铃薯市场产生不利影响,马铃薯生产者应根据预测结果主动调整生产策略,控制生产规模,提前制定替代种植计划,以规避价格下滑带来的经济损失。组合预测模型能更好地发挥各单一模型的优势,使预测误差最小化,并可以提供稳定的预测性能,长期预测效果较好。预测模型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参数和优化模型结构,以实现精准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甘薯生产布局变迁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基于1985—2017年中国省域层面的甘薯数据,文章实证研究甘薯生产布局变迁及动因分析。方法 采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中国甘薯种植面积、产量、生产集中度、比较优势的区域变迁规律及重心移动轨迹,并运用Tobit模型探析中国甘薯生产布局变迁的动因。结果 (1)中国甘薯生产已形成四川盆地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四大农业区生产格局;(2)华南区和四川盆地区有显著的规模优势与综合比较优势,黄淮海平原区和华南区有显著的效率优势;(3)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重心都具有明显的向西向南移动趋势,且“西扩”速度大于“南扩”;(4)甘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非农就业水平、农业技术进步和良种补贴政策对甘薯生产布局变迁的强度及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结论 把握甘薯生产变迁规律,了解其变迁驱动原因,对优化甘薯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对价格形成的主要作用,国家从2014年起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江苏被国家列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范围。近日,省财政厅、发改委、农委联合下发了《江苏省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我省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工作正式启动。据了解,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指在棉花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能够保障农民获得一定收益的目标价格,当采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明确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状况,对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2009—2020年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结果 (1)2009—2020年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指数由0.354上升到0.416。(2)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逐渐扩大。(3)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α收敛演变,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落后省域对领先省域的追赶趋势明显。(4)全国及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政府投资、饲料资源显著正相关,牧区发展水平还与产业结构相关,城郊农牧结合区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正相关。结论 建议加强畜禽养殖绿色技术创新、因地制宜采取行动、优化政策环境以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有关农地经营规模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影响方面,文章基于农业要素投入的视角,就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对我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理论分析法、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和综合评价法。结果 (1)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2) 从影响路径看,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中介效应为负;(3) 在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中,资本中介效应显著为负,而劳动中介效应与要素组合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资本中介效应表现出来。结论 要大力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降低这一过程中资本要素投入大量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