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在城市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非首都功能承接和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方面进行创新。当前,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面临公共服务落差大、产业配套不完善和功能错位等难题,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平地起高楼”,改革开放需要向深度广度拓展。雄安新区迫切需要找到摆脱困境的发展路径,建立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生态构建和新兴产业集聚,努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地标”。  相似文献   

2.
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经济人》在2017年8月,从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对京津冀发展的影响、雄安新区的基本情况判断、雄安新区建设与展望、雄安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出发,设置25个问题对国内研究经济学的专家及学者群体进行定向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研究人员对雄安新区的发展与建设普遍持乐观态度,但乐观中也带着审慎,他们并不认为雄安新区的宏大目标能轻易实现,研究人员们普遍认为雄安新区需要经过3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时间才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经济人》在2017年8月,从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对京津冀发展的影响、雄安新区的基本情况判断、雄安新区建设与展望、雄安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出发,设置25个问题对国内研究经济学的专家及学者群体进行定向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研究人员对雄安新区的发展与建设普遍持乐观态度,但乐观中也带着审慎,他们并不认为雄安新区的宏大目标能轻易实现,研究人员们普遍认为雄安新区需要经过3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时间才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雄安新区建立的目的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树立区域发展的典范。要依靠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协调,其核心是发展创新型产业。北京与雄安新区在创新方面具有基于产业分工的协同互补关系和竞争合作关系,二者的创新合作应围绕"产业"这个关键点展开,在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服务、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相似文献   

7.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集聚、科技协同创新、城市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启示我们,可在尝试贯通多个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后发赶超地区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后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提供理论指导。展望未来,雄安新区将在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模式,引领国家级新区和未来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8.
设立雄安新区既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又是贯彻落实五个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示范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从京津冀内部发展格局来看,雄安新区设立的现实逻辑是解决京津冀区域差距过大,多种区域病并存,区域内部不同行政区域间利益矛盾与冲突不断,要素流动不合理等协同发展问题,进而实现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从区域发展生命周期规律来看,雄安新区设立的理论逻辑是促进北京和天津成为典型的高水平要素净流出区,河北成为典型的要素净流入区这种京津冀协同发展理想目标的具体安排。而实现雄安新区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十个关键问题,即雄安新区设立的主要意图,主要定位,建设规模,将承接的功能,建设速度,建设模式,人地协调,行政建制,政策支持,以及对雄安新区未来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9.
2017年7月1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第二期)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城市功能疏解与大城市病治理的主题,特别是"中国大城市病的现状、原因和解决路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新区建设""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的方法和路径"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地域包括河北省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和周边其他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党中央的一次重大决策。新区的设立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雄安新区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是党中央为解决京津冀发展不平衡采取的新举措。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是建设、发展雄安新区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新区所在地大气环境不容乐观、水环境不理想、生物多样性有待进一步改善。面对以上问题,立法机构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环保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京津冀占全国经济份额下降、区域内部差距扩大以及区域空间结构有待优化等新问题。下一个十年,京津冀地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最新要求实现新作为,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结构优化、联系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2.
新城作为解决城市病和探索城市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西方国家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国内外经验表明:规划建设新城新区能够疏解大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都市圈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转变,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总结国内外新城新区的演化历程和建设经验,探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同时结合雄安新区的自身优势,对其如何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城市发展新标杆进行建设思路分析。  相似文献   

13.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治理北京"大城市病"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区别不同情况,综合施策、有序推进,统筹增量存量,创新政策机制,推动功能、产业、人口合理布局,更好地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集中承接地和"微中心"、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思路。在研究国内外大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聚焦重点,将"微中心"建设作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从顶层设计、科学选址、特色定位、配套条件和政策创新等多方面,采取加快"微中心"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行政分割的态势主导了京津冀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地区开始探寻从竞争走向合作的途径。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北京、天津和河北都是机遇大于挑战。产业转移和产业引入相结合,是京津冀三个地区共同的事业。疏解非首都功能,当务之急是调整好行政系统的区域分布。雄安新区的建立,是在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承担着引领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重金融功能的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优化、城市与产业发展新思路的拓展、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我国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及其效应,有利于特大城市在优化城市发展模式中积累经验,对将通州建成副中心示范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北京市2012~2016年各区的人口与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相关性指数和分形理论等方法探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效应,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承接非首都功能方面初见成效,人口集聚的经济导向性明显,但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中度的变化存在差异。(2)通州区构建了"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保障了人口和经济的稳步集聚,但南北差异较大,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3)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翼",构建了京津冀地区"一核、双城、两翼、三轴、四区、多节点"新的空间格局,加强了京津对河北省各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从管理机制、内在要素间的关联性方面提出了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雄安新区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首创"数字孪生城市"概念。论述了其技术背景、构建逻辑和概念框架,提出数字孪生城市以城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认知基础,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实现手段,通过构建实体城市与数字城市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系统,能够将城市系统的"隐秩序"显性化,更好地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的自组织规律。它不是智慧城市的N.0版本,而是数字时代城市实践的全新探索(1.0版),是雄安新区探索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也发生重大调整,非首都功能加快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推进.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对北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北京要紧抓机遇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力推动首都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19.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八年以来,京、津、冀三地逐步实现了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20.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能全力吸纳和集聚高端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对于打造全球化、区域化的地方创新生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助推雄安新区产业聚集过程中应该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正和博弈,构建京津冀政策协同机制,实现雄安新区产业园区带动作用。本项目结合京津冀内在协同机理,分别从京津冀三地政策协同的外部保证条件、京津冀三地政策协同的具体实施机制两个方面探讨了京津冀在助推雄安新区产业聚集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