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3~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单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城市特征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碳排放强度的U型关系更明显。鉴于此,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各省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单中心城市静态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介绍了在西方城市经济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静态模型。然后,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分析区位、居民收入及交通费用(区位,居民收入及交通费用为模型的外生变量(exogenousvariable))对价格和房屋消费量(价格和房屋消费量为模型的内生变量(endogenousvariable))的影响。最后,理论模型通过引进一般住房生产函数,推导出土地价格及资本密度(即建筑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通过对城市经济模型进一步分析(对极值条件或解的微分解析分析)得出地价(地租),资本密度(或称容积率),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些规律对城市规划,城市政策,引进市场原则和价格机制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都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发展目标下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更具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趋于分散或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有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且城市的多中心结构有助于数字经济发挥其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城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条件、产业政策支持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或南方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大数据”试点城市,城市多中心结构更能助力数字经济发挥其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作用。由此,提出产业发展政策、城市空间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冯健  张琦楠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66-78,86,封3
以武汉市外环线以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街道(乡镇)数据,运用社会区因子生态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社会空间分异的各种指数,对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分异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武汉社会区的主因子包括本地高学历人口、农业人口、老年人口、外来人口、人口快速增长因子以及失业人口.社会区类型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散居区、近城老年人口聚居区、本地高学历人口聚居区、远城农业人口聚居区、临湖人口快速增长区、外来人口居住区、失业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居区.就社会空间分异而言,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2000~2010年间多数社会指标空间不均衡程度有所增加.但与北京相比,武汉社会空间系统又较为简单,城市空间格局仍处在演化重构的过程之中.政府、市场及个人与家庭层面的决策共同影响了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空间集聚和扩散效应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已经成为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希望通过一些相关的文献综述,为该领域研究的推进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我国为数众多的城市实施了多中心空间政策和新城新区建设,但是多中心结构的绩效尤其是能耗绩效亟待检验。首先分析了多中心城市在理想状态下的生产能源、建筑能源和交通能源节约,并利用201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多中心结构对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的多中心程度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城市多中心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城市的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具有更好的生态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了生态维度的依据。此外,城市规模扩大、密度提高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都有利于提高能耗绩效,而人均收入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和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比重的提高都会使城市能耗绩效变差。  相似文献   

8.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测算我国227个地级市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并建立分析模型,验证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土地财政推动土地非农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张,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城市化导致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这降低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进而使得碳排放强度上升。我国可以通过纠正这种扭曲,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达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融合校正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衡量2001—2017年中国地级市空间结构,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及城市内部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及内部均衡的影响在不同规模城市(城市群)存在异质性,当人口规模低于600万人时,单中心结构能够实现效率与均衡的双赢,而当人口规模高于1000万人时,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并实现城市均衡发展。对于人口规模介于600万—1000万人的城市而言,实施单中心结构规划的城市可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中心结构规划的城市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其实现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及城市内部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空间结构视角下,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以长三角城市群108个县级小城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结果在不同的稳健性检验下都成立.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县级小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促进效应更强.在作用机制方面,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市场潜能的途径来提高小城市经济效率.因此,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小城市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物流视角研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内部空间,在对相关的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交通地理学及物流管理学等领域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现代物流放松了原有城市空间理论到最近处购买的前提假设,由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构成的传统销售渠道已被改变。作者认为应从基于现代物流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研究、基于物流园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批发市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三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2.
选取武汉市沌口东风阳光城及青山区108街坊两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出行冷热点分析,对其土地利用、路网密度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社区在家庭出行碳排放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居住小区的土地混合度越低,家庭碳排放量越高;路网密度越大,公共交通站点越密集,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小;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与二者不同的开发历史、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最后,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或局部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已成普遍现象,识别并分析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研究聚焦于经济、交通等多个方面,本文以100m街道层级尺度下聚居人口栅格为基础,分析济南市及其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结果证明:一是济南市存在多中心结构,Poly指数为0.225724,主要人口分布在主中心区域;二是中心城区范围内不存在局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分布情况与人口栅格数据有局部差异,城市规划虽然中心城区为东西带向,但是人口聚居仍然呈现点状集群态势。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居住区的规划提供参考,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健  宁越敏 《城市问题》2006,(6):84-89,94
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到吉登斯结构理论、后现代主义再到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35个大城市企业空间分布数据,结合Lasso和OL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度和集聚度对城市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企业空间分布表征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有效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对PM2.5浓度的影响。在控制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后,发现多中心城市的PM2.5浓度更低,而空间结构越紧凑的城市PM2.5浓度则越高,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对PM2.5浓度的影响大于城市空间集聚度。总体来说,在中国主要的大城市中,分散化多中心城市拥有更好的空气质量。建议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鼓励适度分散的多中心城市发展,以实现更高的城市空气质量和更少的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7.
如何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备受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尽管多中心被规划者视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灵丹妙药,然而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LandScan人口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以全球132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城市规模分布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分布多中心并不能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反而会导致区域差距扩大.单中心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意味着单中心促进小城市人均收入增加要大于大城市,这是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空间表达,显示出经济会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未来应适度放松对大城市人口流动的限制,引导城市规模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与城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滨海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气候适应"已成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优化理论框架;分析"空间结构"与"气候变化"复杂适应性特征,探讨城市空间与气候系统适应性主体的交互性、复杂性以及适应性过程机制,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并以厦门市为具体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滨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适应气候变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方大  春孙  明月 《企业活力》2014,(3):136-141
高速铁路对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四纵四横中京广高铁为例,可以从引力模型和通达度两个角度,采取有无对比分析方法,探讨高铁建成前后京广沿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交通通达度。研究表明,高铁建成显著提高城市间的引力和交通通达度,对省会大城市改善效果优于中小城市。高铁建设能够加强沿线城市间交流,推进资源重新配置。中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依托高铁融入高铁经济带,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城市需要主动转移资源到中小城市布局,促进高铁经济带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程鹏  栾峰 《城市发展研究》2016,(11):117-124
以我国16个特大城市为例,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主客观测度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了解析。首先,基于熵值法进行客观测度,结果表明各个城市间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部城市优于中西部城市、高行政级别城市优于低行政级别城市、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优于非核心城市等特点。然后,通过与主观测度的公众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在整体和分系统层面主客观测度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依据主客观测度结果将各个城市归纳为4种类型,并对主客观测度进行差异解析,提出总体上两者之间存在相关而非决定关系,且在维度和效用两方面存在差异。最后,提出提高我国特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