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机构集聚: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外部规模经济、知识集聚和信息外溢、市场机制及区域文化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在空间中集聚,并通过与实体经济其他产业的相互促进,逐步形成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产业集群提高了金融创新速度和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金融机构进一步空间集聚、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必然伴随着金融影响力的外向发散,跨出区域,跨出国家,金融中心就自然形成了。因此,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就是金融机构的集聚过程,金融机构集聚是一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许多方面都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形成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贸易自由度约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创新的空间扩散与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称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内点均衡;当角点均衡时,存在唯一的贸易自由度支撑区间,此时,如果运输成本变小,则技能劳动力、R&D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创新活动将变得更集聚,同时创新的空间扩散程度变大,外围区域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劣势减弱;从增长和福利评价的角度看,在技能劳动力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创新的空间扩散对整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然而,当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可流动的技能劳动力集聚时,中心区域的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状态,当且仅当创新的空间扩散效应足够大或者集聚租金较小时,外围区域的普通劳动力偏好集聚状态。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增大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减小集聚租金,提高全域劳动力福利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聚焦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结合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Core Periphery Model)的作用机理,围绕园区内1000多家企业以及几十栋重点楼宇的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基于ArcGIS软件结合克里金插值法,运用核密度估计(KDE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网络中心度等模型,对企业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表征企业在园区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验证企业的空间集聚是否能形成产业集聚进而形成产业生态,分析其促进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用。本项目研究将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产业园区发展经营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撑,为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以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心—外围”模型理论地内涵。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心-外围的研究框架,采用基准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会显著提升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金融资源配置在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中介角色;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分布区域下,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据此,提出以“硬科技”突破产业链短板与痛点、基于宏观视野合理规划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中心空间布局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影响区域金融集聚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政府政策、金融产业特性、资源禀赋、信息流动、金融地理运动、实体经济等。我国的区域金融中心大都处在积累建设期,区域金融集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梳理我国各城市在金融集聚发展中结合自身情况走出的不同发展路径,其中存在一些不足,在反思的基础上可对我国不同区域金融集聚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产业集群与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产业集群加速了金融资源集聚,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合肥应以金融产业集群为依托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合理利用合肥金融产业集群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以金融中心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7.
金融机构的集聚,提高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效率,加快了资本流动速度,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由于省域之间的经济活动交流密切,所以省域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指标计算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出金融集聚指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西北五省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溢出作用;引入的控制变量“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金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政府给予宏观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区域间金融交流与合作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金融的助推和支持。金融中心是现代商业体系的核心,发挥金融中心的核心作用,对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如何汇聚金融资源,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区域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核心竞争力,进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区域经济开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本文探讨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的可能性以及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9.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正向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在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此,应推进经济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筑牢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网络,驱动地区均衡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人口集聚度、空间自相关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向都市圈核心圈层集聚的特征,经济和交通是主要影响因素,住房、公共服务和制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中心外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聚集金融资源;二是拥有完备的金融功能;三是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作用。通过建立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内"三圈一带"的9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排名,计算出各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得分,广州综合得分0.17,排在上海和深圳之后,和深圳同为发展型的区域金融中心。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该增强地区金融机构实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金融人才聚集和培养、加强金融中心的集聚区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CBD一定是金融中心,如果CBD不能成为金融中心,那么它的基本功能将无法得到发挥。CBD金融中心功能的发挥既需要良好的区域经济作为支撑,更需要完善的金融生态体系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及产业异质性影响。采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域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和产业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显著的双向促进作用。产业集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区域创新,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产业异质性,不同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差异,同时区域创新对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反向影响亦呈现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程度相对中西部地区更大。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发展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要发展其经济,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有必要建立其区域金融优势,努力创建成为一个金融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丁宁  胡徽宁 《价值工程》2021,40(34):1-3
本文基于2000-2018年安徽省16个城市市级的面板数据,采取了Hansen的门限效应模型,实证验证了金融集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非线性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在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不同情况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引入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六种因素综合考察模型的门槛水平,从而得出在安徽金融集聚程度较低的部分城市区域,仍存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步空间的结论.文章最终对安徽金融集聚发展和产业发展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原始核心边缘模型基础上发展的新的核心边缘模型假设工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跟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有关。发展的核心边缘模型不仅验证了原始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性质,还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第一,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程度高有利于产业的集聚,但工业企业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低也会诱发产业的重新集聚。第二,产业的空间分布受两股相反力量(集聚力和分散力)的支配。一般情况下,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是促进工业企业集聚的力量,市场拥挤效应则是促使工业企业走向分散布局的力量。第三,在加入本地与跨界技术溢出效应后,对称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缩小了,而核心边缘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扩大了。  相似文献   

17.
金融集聚和区域房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可以从地理角度和经济角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考察。研究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区域房价及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较强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金融集聚通过资源配置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激励效应和风险管理效应等路径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区域房价通过成本效应和劳动力供给效应等路径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金融集聚、区域房价对产业结构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两者互动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科技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及教育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玉蓉 《中外企业家》2009,(7X):109-109
在金融整体改革与金融资源统筹整合的关键时期,中国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中心网络势在必行。成都在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较强的经济金融实力,因此具有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在明晰了金融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成都近年来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并对成都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增长极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以我国人口规模超过200万人的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Matlab软件,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产业升级是区域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不仅会对城市自身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信息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10000元时均趋于显著,且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趋势,进一步证明了空间分工在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此,从组建城市群或都市圈、打造县域增长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增长极的溢出效应、促进中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空间—产业”耦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7,(1):127-134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思想,通过突变级数法测算区域技术引进综合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综合指数,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区域技术引进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在我国省域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动态跃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技术引进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并形成了不同的集聚区域;区域技术引进高值集聚区一般也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高值集聚区。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技术引进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影响情况,得出技术引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