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融机构的集聚,提高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效率,加快了资本流动速度,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由于省域之间的经济活动交流密切,所以省域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指标计算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出金融集聚指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西北五省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溢出作用;引入的控制变量“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金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政府给予宏观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区域间金融交流与合作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95—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民间投资的发展状况、动态变化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看,东部民间投资总量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但中、西部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东、中、西部民间投资的动能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势能均有所波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是正效应,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弹性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  相似文献   

3.
4.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际贸易功不可没。同时,我国各地区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所表现出的区域性特征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31个省市区1978-2011年的面板数据就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对其区域经济增长均呈现出显著的影响效应,但中部地区的出口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将人口老龄化引入经济增长收敛模型,采用SYS-GMM方法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缩小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且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老龄化水平已跨过拐点的东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但对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不大,而在未跨过拐点的中西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正且缩小了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在将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可能会导致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深入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然而,不同区域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制约了信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分析比较各区域信息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运用面板模型分析比较了中国热点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再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信息产业对于相关工业的拉动作用,最终得出信息产业的优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结论,进而提出创新信息技术、优化产业环境、平衡区域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乃至推动改革深入的重要力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全国还是各区域,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本的投入;对劳动力数量的简单依赖,东西部正在下降,中部在上升。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总的说来有正的贡献,但却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东部在增加,西部在降低,而中部的市场化程度对经济的贡献为负。因此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使中西部市场主体处于与东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研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搭建数字经济发展测评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量体系,通过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相关指标数据的搜集,测算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针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助力经济增长给出了管理层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技投入的增加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不同,本文搜集了近十年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诸要素的相关数据,然后对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状况与中部与西部地区相比是遥遥领先的。R&D人员与R&D经费支出与GDP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的科技投入指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FDI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仅凭经济总量的增加不足以进一步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才是吸引FDI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利用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闲暇的经济含义进行了扩展,认为闲暇对生产具有积极的互补效应,并通过将该类效应引入到带人力资本的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利用中国和瑞典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的计量分析显示,瑞典的闲暇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作用,但中国与此相反,因而瑞典的技术进步、人口状态等因素对增长的作用优于中国。最后,本文建议推动休闲经济发展、适时推进弹性工作制,实现"工作—闲暇平衡"。  相似文献   

13.
刘鹏 《物流技术》2012,(13):218-220
从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研究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以及经济增长对区域物流的拉动作用建立VAR模型对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验证了两者的互动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研究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以及经济增长对区域物流的拉动作用建立VAR模型对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验证了两者的互动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铁卫  钟飞 《西部财会》2013,(11):4-7
利用2002—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地区生产总值为样本组成面板数据,并将其按地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通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根据滞后期的不同,该差异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利用湖北省1980-2012年相关数据,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对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相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另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湖北省的经济增长,但高等教育发展并没有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8.
陶春柳 《物流技术》2012,(23):45-48
利用江苏省太仓市2001-2010年间GDP和三大产业就业资料,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步伐存在不协调性的结论,同时对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就业弹性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着持续稳定的促进作用,即检验其瓶颈效应是否存在,通过构建以地区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数字经济为解释变量和科技水平为控制变量的面板平滑迁移(PLSTR)模型,并利用2011至2020年间浙江省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其经济增长呈非线性关系。其中,数字建设和数字应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由负转向正,而数字服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则由正转为负。(2)数字服务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门槛效应。当数字服务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将产生瓶颈效应。目前,除衢州、舟山和丽水外,浙江省大多数地(市)数字服务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趋饱和。因此,数字经济的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要实施有差别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战略,前者要以数字建设、数字应用和研发投入为核心,而后者要以数字建设、数字服务和数字应用三者协同为核心。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江苏省太仓市2001-2010年间GDP和三大产业就业资料,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步伐存在不协调性的结论,同时对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就业弹性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