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世界各国科技投入的来源看,无一例外地都强调了政府在其中的重要职责,这通常是以政府科技投入产出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美国强调全面领先,德国强调发展尖端技术,日本、韩国强调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印度和巴西强调局部领先。  相似文献   

2.
科技投入与我国国家利益和现代化目标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本研究专题旨在形成对我国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的合理认识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报告内所采用的科技投入概念,是指与科技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费投入,包括研发费用、研发成果应用费用和科技服务费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月刊》2011,(9):74-74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2011年8月i6日的《民主与法制时报》撰文称科学理解“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是正确制定改革战略并有效实施的认识前提。今后,中国要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一步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促进作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因而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普遍把财政科技投入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从投入总量、投入结构、投入方式、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主要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新特征与新趋势作研究总结,为我国财政科技支撑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超薄阅读近些年随着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距离缩短,很多国家的政府在科技投入机制和手段运用上,更加注重绩效管理前提下的市场化。一些新动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目标集成化,即重点突破及其引致的财富效应成为政府科技投入的重大目标。如美国的“纳米计划”、欧洲的“空中客车”项目、日本的“高清电视”项目、巴西的“支线飞机”项目、印度的“软件计划”。二是政府  相似文献   

6.
1.欧盟在《关于使研发经费占GNP3%的行动计划》中提出2010年前实现欧盟国家研发经费占GNP3%的目标,为此,政府的科技投入将达到年均8%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11月,欧盟召开的第六个科研和技术发展框架计划,标志着欧盟的科技投入将步入一个新阶段。第六框架计划为期四年(2003年到2006年),总预算达175亿欧元,较第五框架计划增长17%。第六框架计划旨在建立欧洲统一科研创新体系,明确要求各成员国到2010年将研发投入增至GNP的3%。该计划不仅确定了未来4年研发投入总额,而且还确立了七大优先领域,即信息技术(投入36.25亿欧元),  相似文献   

7.
1.基础研究等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相关的研究成为政府投入的优先领域。基于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近年来再次受到国际上核心创新国家的重视,在各国政府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基础研究/政府研发经费基本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即使像日本、韩国这样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引进为发端的国家,也开始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把自主创新作为争夺未来产业高地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8.
在选择构建甘肃科技投入的特色模式时,结合了集中协调型的政府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和虚拟五力模型的企业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并联系政府对企业的引导以及科技投入监管等问题,综合而成适合甘肃省情的科技投入管理模式.依照这一模式,设定出甘肃科技投入的管理流程:项目管理、经费运用管理、经费使用监督管理以及科技投入成果管理.  相似文献   

9.
“顶层设计”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琏 《商周刊》2012,(11):83-85
社会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巨型的系统,为了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必须要有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但是,进行顶层设计一定要倾听民众诉求,与从下到上的创新相结合,从地方政府主动探索获得启发和经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当前许多经济学家甚至全国人民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中国30多年的经济改革一直是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向走的,但是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选择,于是改革似乎重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选择。以下,我就这段时间对此问题的思考,谈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顶层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基于“顶层设计”要坚持的四项原则出发,重点阐述了“顶层设计”必须解决的八大问题,即土地制度问题、经济结构问题、财政改革问题、城镇化问题、资源价格问题、金融体制问题、创新机制问题及国企改革与国退民进问题。本报告就房地产市场等日常重要的经济问题为何没列入“顶层设计”以及如何使“顶层设计”不停留于学者专家的言谈、思想和文章,不停留于官方的口号式文体等进行了探讨;并从设计到落实,就方法论提出了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
顶层设计的概念起初由学者提出,并被写入国家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当中。按照字面意义理解,还可解释为高层设计、上层设计等。其主要含义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许多关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天时、地利、人和果断推出,以免错过最佳改革时期,贻误中华民族的改革大计。而在顶层设计中,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渐进性改革和阶梯性推进不可逾越的非常时期。因此,从  相似文献   

12.
邓聿文 《商周刊》2011,(16):28-28
与其在缺乏基本共识和足够动力的条件下,强行推行所谓的"顶层设计",不如把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等让全社会公开辩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13.
"顶层设计"是近年中国出现的一个时髦用语,大意是指当改革停滞不前,需要突破改革瓶颈,冲破旧体制桎梏时,只有通过顶层设计,得到中国最高领导层拍板才能推进的改革行动. "顶层设计"的流行和频繁使用,让人觉得它的力量神奇无比,如灵丹妙药一般,似乎除去顶层设计以外,我们别无其他更好依靠.那么,顶层设计真的那么靠谱吗?顶层究竟应该设计什么?  相似文献   

14.
张锐 《广东经济》2013,(9):65-65
病从何处生,药就何处去。既然“土地财政”由于高层体制改革所引致,那么流弊的消除还须依赖于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转型,让社会大众心理失衡,从而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改变现有不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尽快制订和实施体现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和保障制度,建立起利益调节机制,使所有社会成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能共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而利益分配领域各种矛盾联系在一起,表面为经济问题,但其实质与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交错在一起。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单靠地方和部门层面的探索很难有实质性进展,而更需权威部门的制度性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6.
沈刚 《经济》2012,(4):8-10
中国正处在发展转型期的关键阶段,不但需要经济转型,也需要社会转型.当今中国社会呈现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特征,社会管理的重心及方式,应当随之进行改革调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是否说明中国发展模式的定型?我们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的创新之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 《经济》记者采访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著名学者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经济》: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讨论受到了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也成为海外研究中国的一个热点,您是如何看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一、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性企业科技进步发展缓慢,科技创新水平低,产品、劳动力中科技含量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弱,新产品开发速度慢、层次低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率,重塑国有企业的形象,必须要解决好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难的问题.1、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小,是造成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弱和成果转化水平和能力较低,进而导致国有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今年的“两会”上,“循环经济”频频出现在代表、委员的言谈话语之中。我国正处在工业社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只有走上“ 循环经济”这一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  相似文献   

19.
在"十二五"乃至以后的长时期内,R&D投入强度会成为比GDP增长更重要的问题。运用上述控制线原理,对我国"十一五"R&D投入强度偏低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清了原因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对"十二五"期间我国R&D投入目标进行了预测,为确保我国"十二五"R&D经费投入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孙婧 《商周刊》2012,(6):44-45
作为人大代表的周厚健向记者吐露心声:他吁请政府要切实转变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及时把"强势"转变到强力维持和建立市场公平竞争的健康环境上去,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特别是在当下,严肃的市场规则远比出台若干扶持政策有效和急迫得多。对于未来的中国改革,周厚健从实业角度出发,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秩序,建立公平的游戏规则,规范企业竞争秩序,是政府最需要的有“所为”,因此政府从重GDP转向重“秩序”。政府敦促企业“走正道”,以引导企业真正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政府强化国家经济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做实产业的重要手段。政府归位到为市场经济的主角——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真正约束恶的力量,赋予社会以规则和保护是职能转变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