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理念的重大转变.它要求在务实会计期末资产、负债余额的基础上,计量净资产的当期净增加额,从而确认利润或亏损.资产负债观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而不需要考虑实现与否,从而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该观念对于存货计量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改革、预计负债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所得税会计方法的改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本思想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会计收益计量的两种不同观念,但它直接影响了准则制订中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观认为,不论交易还是非交易,企业收益的本质是最终为所有者创造财富,所有者财富的增加最终表现为账面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不包括所有者的投资和向所有者的分配),用公式表示为:企业收益=A净资产一(所有者的投资-向所有者的分配)=△资产-△负债-(所有者的投资-向所有者的分配)。所以收益的计量最终取决于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企业要准确的计量收益必须要对资产、负债进行准确计量,收益表只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  相似文献   

3.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确认及计量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确认收益,将期末、期初净资产的变化作为收益的计量。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核心,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确认收益,而后将确定的收益分摊至相应的资产和负债。这两种理论应用到所得税会计中,产生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首先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其差异的计算确定人手,定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概念,并规范其相应的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有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变动来确认计量本期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债务法关注的是利润表中所列示的收入和费用在列支的时间、范围、标准等方面与税法的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并按照会计所得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与按照应税所得计算的当期所得税之间的差额确认递延税款。  相似文献   

4.
2006年发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计税基础计量暂时性差异,重在规范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及计量,在资产及负债存量可靠、完整的基础上,从资产及负债的增减变动导出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金额,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会计规范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意义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产负债观是面向资产负债表,以资产和负债为主的计价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收入和费用配比的结果。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资产负债观会计理念,有助于企业从传统的利润指标转向致力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资产负债观在新准则中的具体应用,揭示了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及其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应用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确认及计量的理论基础(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确认收益,将期末、期初净资产的变化作为收益的计量。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核心,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确认收益,而后将确定的收益分摊至相应的资产和负债。这两种理论应用到所得税会计中,产生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相似文献   

7.
资产负债观理念作为概念框架的核心,以实现决策有用性为目标,将资产定位为未来经济利益,以现行价值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在确认和计量时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通过界定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化来确定企业的全面收益,从而还原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本原逻辑关系。本文通过概述资产负债观在美国演进的历史,揭示了资产负债观丰富的理论内涵以及未来所可能遇到的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8.
论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更新是实现了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对收益的确认计量一直采用收入费用观,但这种收益计量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贯彻资产负债观可以防止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但任何一项会计原则都有利有弊,因此,如何恰当地采用资产负债观,是当前和未来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理念,在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公允价值计量、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资产减值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会计确认、计量方法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一)资产负债观的主要观点。资产负债观指直接用资产和负债来确定收益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所有者的投资及对其分配利润除外。这种观点认为收益的本质是某期间净资产的增加,而不需要考虑交易或非交易,只要引起净资产变动就确认收益。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收益的计量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仍体现了收入费用观而非资产负债观,且其处理方法也存在一些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理念,在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公允价值计量、所得税会计处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方法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使会计确认、计量方法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正确理解资产负债观理念及掌握其理念在新会计准则的体现,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3.
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为了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在资产负债观下,主要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非常广泛,并成为此次会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资产负债观的会计与税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资产负债观的收益理念,会计收益(即会计利润)与应税收益(即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表现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暂时性差异。本文从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环节对暂时性差异进行系统分析,并总结归纳了资产负债观下的暂时性差异与收入费用观下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浅谈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产负债观与损益观的区别 首先,资产负债观在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时,首先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确定,然后再根据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变化确认净收益。损益观则要求在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直接确认由其引起的收入和费用的变化,并得出该项交易或事项的净收益,然后再将之分摊计人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去。  相似文献   

16.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演进经历了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同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综合三个阶段: 1.资产负债观阶段(20世纪之前)。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简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长期耐用资产很少,税法主要是以财产税为主,委托人只是关注其财产的完整和增值,对于保值、增值的过程和手段并不重视,相应地,会计报表侧重于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反映,并把它们作为确定收益量度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颁布,新准则以"规范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为目的,其范围包括"企业以应纳税所得额为基础的各种境内和境外税额"。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观为核心理念,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为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以暂时性差异为核算对象,在介绍资产、负债计税基础概念的前提下,对当期所得税负债(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和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做了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8.
公允价值会计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一种会计计量方式,其会计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资产减值会计建立的基础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会计理念的不同导致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负债现在某些方面是分离的。所以有必要将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在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统一。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应当将资产减值会计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之上,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期末价值,并将其计量的差额应当记入“资本公积——资产重估”当中,即直接记入资产负债表,而不是利润表。  相似文献   

19.
苏宏艳 《会计之友》2007,(8X):33-33
新会计准则中的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从“资产负债观”的角度,明确提出了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概念。如何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等项目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合理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成为所得税会计的基础,也是最终确定所得税费用的依据。本文试就几种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情况及其原因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陈菂 《会计之友》2007,(4X):36-37
本文以所得税核算的基本理念——资产负债观为切入点,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以及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等所得税核算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