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爱华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1):16-19
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经济利益的变化是引发转变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强化劳动者中长期培训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2011年春节过后,"民工荒"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民工荒"不仅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劳务需求省份,也扩展到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文章从劳动力市场、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工的自身选择等角度,对"民工荒"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劳动力供给、民工工资待遇、民工权益保护、工作环境要求、职业教育及影响民工流动的其他因素来分析珠江三角洲产生民工荒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管理、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春节过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有人指出,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已经出现。然而全国农民工有2.3亿,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向城市转移,寻找就业岗位。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到城市生活和工作。本文认为民工荒出现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约束和制度障碍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5.
潘青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并非偶然,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原因,二元户籍制度是“民工荒”发生的制度根源,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是“民工荒”形成的动力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从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清除农民工流动的壁垒和努力为农民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这两方面入手,着眼于制度改革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利、不畅通的反映,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职责缺位和缺失的反映。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明确职责,有效作为,扫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7.
方慧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3):8-12
本文以二元经济论的人口流动模型为基础,综合我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当前的“民工荒”现象,采用“托达罗式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的短期模型,并分析了对模型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而解释“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乡镇企业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影响巨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本试用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乡镇企业制度变迁的原因及制度形成的合理性以及在新形势下乡镇企业制度更新可能受到的制约因素并指出了对待这些制约因素应持有客观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权力寻租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彤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6):1-4
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转轨阶段权力寻租的原因及遏制对策,阐述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对制度反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国外在长期的循环经济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建设包括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确立循环经济激励政策;非正式制度建设包括发挥非政府中介组织和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于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制度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和西方新制度学派都将制度分析作为影响经济的内生变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对我国变革时期的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起到航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姜裕富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21(3):14-18
作为一项制度的农民合作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但这种基于血缘和特定地缘的合作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合作实质就是农民相互之间的一种交易,交易费用的高低决定了合作的成功与否。通过对农民合作中的交易费用分析显示,合作的收益大于成本,政府必须提供适当的农民合作制度供给,促使农民合作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农村劳务输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甘肃省劳务输转现状,认为尽管甘肃省劳务输转工作成效显著,但劳务输转形势是严峻的,输转任务还很艰巨.其次,分析了当前甘肃省劳务输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目前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偏低,输转规模有限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甘肃省劳务输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和谐社会可定义为交易费用最小的社会;有效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市场、和谐企业与和谐政府(国家)是和谐社会制度建构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从组织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提出:在组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上,根源是短期效率和长期适应性的矛盾;在内在机制上,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激励和交易成本,激励旨在通过主动改变规则获得更高的收益,交易成本旨在缩减交往成本;这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伴随着产权的调整和再分配,对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及其主要受益者拥有剩余收益权和控制权,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姜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2)
本次金融危机是部分利益集团以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利润为目的,利用目前体制和市场存在的瑕疵或漏洞,以美国金融体系为突破口,采取突然的关联行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危机是个别利益集团对金融体系的狙击,是制度本身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金融危机应采用灾害经济学的思想,提前预防、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17.
罗熙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5,33(2):102-108
基于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探讨了中国土地征收征用现行立法同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与博弈。回顾土地征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土地征收制度的构建、初始发展主要借助于国家立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路径。目前国家“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流转、同权同价”则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社会规则自我演绎自下而上推动的诱致性变迁获得了政策层面的首肯,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地方政府与农民共同推动的制度创新需求。这种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打破了原有的制度均衡,必将推动新的制度均衡建立。 相似文献
18.
陈美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1):31-36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作为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而产生的,市场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是因为其能够比战争等其他方式更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新制度经济学这种市场观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差异。它揭示并弥补了后者的许多不足或局限性,有助于人们对市场形成更为完整深入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王咸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2):19-22
本文主要是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探讨,文章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制度主义等多种哲学思想的融合;基本范畴是以"交易费用""产权"和"制度"为核心;方法论具有实证主义的特征,强调自然秩序观,推崇"案例" 研究方法.最后就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进行了阐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