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谌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10-112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轻农村,重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呈现需求抑制和供给抑制并存的特征,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信贷供给逻辑,通过打造农村资金供给的回流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发展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形成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审核监管以及风险保障措施,才能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加强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农村地区的金融深化,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能够增加储蓄和投资,进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从金融深化视角出发,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深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认为只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建立以金融为核心的惠普合作体系才能符合政策发展要求,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从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制度缺陷,提出了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4.
多元化:中国农村金融深化之路李命志一、计划经济和二元经济下的金融抑制经济发展史证明,健全、有效的金融业对一个国家经济腾飞是必不可少的。可惜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的理论─—哈罗德─—多玛模型作一说明。该模型的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率等于储蓄率与产出资本比率之积...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渠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深化具有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农村金融深化可以通过这三大效应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主要是通过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来提高储蓄和投资水平,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效率和投资效率不高,是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支农三驾马车的市场定位看农村金融深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村金融改革和深化中,政府主导的支农三驾马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也存在若干问题。因此,运用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农村金融深化路径时,应该把握目前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制度上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竞争为基础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金融深化的产业约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是从农村资金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对金融深化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要素短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低与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目标相悖.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低,投资风险大;农村工业发展起点低,竞争力弱;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产业政策层面上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缺失;农村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由来已久,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是其根本原因。制度供需抑制、民间金融的夹缝生存迫切需要政府对农村金融制度再设计。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浅析了金融抑制问题及其成因,并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探讨制度设计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由来已久,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是其根本原因.制度供需抑制、民间金融的夹缝生存迫切需要政府对农村金融制度再设计.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浅析了金融抑制问题及其成因,并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探讨制度设计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融制度缺陷: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谷慎  李成 《财经科学》2006,(9):98-102
本文通过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相对低下.造成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现阶段农村金融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无法满足帕累托条件.因此,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和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会形成一个对农村金融事业的持续激励机制.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如何创新,国内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有现实与实际意义.国内学者从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实际出发,围绕国内农村金融组织现存哪些问题,有何创新要求,作何创新建议,尚需作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主要研究成果,以农村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新型金融五种组织类别分类,对各类金融组织的现状、面临与自身现存的问题、创新建议、协调运作与政策支持方式,进行了全面归纳与评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的金融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学者们更加关注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关于农村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但是,己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对宏观经济安全问题的探讨,缺乏对农村整体金融安全的全面研究,尤其是忽略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动态与农村金融安全的内在联系。加之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广大农村陷入经济安全实践的困境。因此,论文以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农村经济为切入点,从宏、中、微三个层面分别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农村金融问题,构建了农村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60年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转制成本,保证了整个工业发展的大局,但却带来农用资金外溢、金融机构缺失、金融环境抑制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制度转化问题,建议通过强制性变迁与诱导性变迁相结合的转制方式,实现政府主导向金融功能主导的转化,探索建立新型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这对于深化金融制度的协调性、金融组织的创新性、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金融深化的视角,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通过构建收入增长模型和收入分配模型,并利用1998—2011年数据实证研究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深化会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而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则取决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故今后应均衡发展这两个市场。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如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明显、现有的金融机构配置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严重缺乏监管等。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内涵、特征的阐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建设的路径,如构建正确的金融市场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监控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氛围、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市场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自身的造血功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春梅 《时代经贸》2007,5(2X):120-122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深化以来,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金融抑制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提出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一些政蓑、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直接融资占融资结构的比重偏低、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抑制等。导致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条件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以及制度结构不够协调。  相似文献   

18.
功能观视角下四位一体的农村金融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在“机构观”的指导下,仅着眼于原有机构的调整,忽视了其功能的发挥,已远远滞后于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从功能观出发,分析了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缺失,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应建立以功能观为指导,四位一体的多层次、梯度化格局,才能保证其有效率的发挥自身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农村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三农”的方针政策,稳步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在贷款覆盖面和贷款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是,随着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村金融运行中,农村金融大量功能流出、农村金融大幅度萎缩、非正式金融活动空间巨大等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20.
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刚 《财经科学》2005,(4):123-128
文章以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为分析依据,对我国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与人们的预期并不完全一致,文章对此作了理论上的解释,并认为:金融深化理论与利率政策要与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时,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其运作效率方面,而非数量的盲目扩张上;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应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