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发展体验农业是我国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核心经验。体验经济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中的运用体现在法规及营运项目两方面,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场提供了开展体验活动的成功范例。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发展北京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条件,围绕特色开展体验活动;二是挖掘体验活动中的美学和文化元素,提升体验活动的内涵和创意;三是进行市场目标群体的细分,提高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参与程度;四是注重通过服务营造体验氛围,强化体验活动指导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2.
开放经济条件下江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既是一个经济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江苏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江苏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应当以主导产业为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名、特、优等地方品种,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特色经济的亮点;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确立江苏农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还要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促进江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但是,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也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才能推动西部特色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二是优质高效原则;三是农民利益取向原则;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徐州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系统分析,指出对徐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及发展机遇。提出徐州应采取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优势,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提升当地特色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战略。最后提出要从培育优质专用农副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等方面,促进徐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休闲农庄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休闲农庄发展模式是对休闲农庄成功实践的概括总结,我省体闲农庄发展初具规模,按区位和功能划分有不同的类型。目前我省休闲农庄发展中存在休闲意识有待培养;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有待加强;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人工化倾向严重;商品意识不强;农庄规模小等问题。比较国内外休闲农庄的发展模式与特点以及不同的分类方法,我省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实践第一”、“农业主体”等原则,重点开发景区周边、特色村寨、高科技农业基地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处沿江地区的黄石市,其农业功能应由生产为主的城郊型农业转变为集生产、生态和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型农业,将城市型农业与黄石市的沿江地区特色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沿江城市型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这也是黄石市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和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7.
陕西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近年来,陕西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但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市场经营意识和生产经营技术,缺乏有效的合作组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政府在信息、技术、金融等方面服务不力,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产销规模较小.与发达省区相比,陕西特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资源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陕西发展特色农业,应着力于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地方政府的市场意识,实施特色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完善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金融服务支持体系,组织专业协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后的商品化处理.  相似文献   

8.
持续全面深入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特征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发展路径,即以非均衡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四链同构”为发展方向,以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关键着力点,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加速农业适度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进而形成健全高效的农业生产、产业、经营和服务体系,推动河南农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应采取包括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着力提高要素供给质量、构建完善高效制度环境和营造广阔发展空间在内的系列政策和措施,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面对洋快餐的进入以及多种新型餐饮业态的迅速发展,重庆中餐企业应树立战略发展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以现代营销观念指导营销实践;应明确市场定位,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应实施品牌战略,谋求长远发展;还应积极发展连锁经营。  相似文献   

10.
实现建设“新农村”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彩色农业旅游作为一个新事物,开创了观光农业的新领域,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农业旅游的需求,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对我国彩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彩色农业旅游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应以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以及特色产业为支撑、坚持推进“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促进彩色农业旅游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都市农业实践遍布世界各地。当前,都市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西安市都市农业的实践和SWOT分析表明,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拥有有效的政府管理是顺利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陕西省政府应优化区域布局,强化政策引导;改革投资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完善配套法规,稳定政策扶持;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陕西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础。本文从陕西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等约束条件出发,论证了推进陕西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并提出了陕西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以及建立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升,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当前,吉林省应继续把握好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耕作方式、科技应用、产品品质等优势,解决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集成技术应用不广泛、农业经营规模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陕西工业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总体上来说就是工农互动机制。表现为人力、技术、自然资源、环境、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两大产业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促进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机能,陕西工业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政策是工农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鼓励农村走内含式城市化道路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等。通过推动二者相互促进机制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实现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陕西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陕西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不高、科技支持力度不够、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的制约。文章在分析陕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陕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第一,加快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第二,加强特色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等。  相似文献   

17.
陕西工业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总体上来说就是工农互动机制。表现为人力、技术、自然资源、环境、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两大产业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促进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机能,陕西工业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政策是工农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鼓励农村走内含式城市化道路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等。通过推动二者相互促进机制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实现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乡村旅游项目与游览组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活动内容与游览组织是乡村旅游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结合客源调查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论述乡村旅游的选址、活动内容设置、游览组织等乡村旅游规划的核心问胚,对完善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出发,提出将其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三个阶段。在分析各阶段农业生产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陕西省1978--2007年的时序数据,对农民收入与金融、财政支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农民增收与财政支农水平长期正向相关,并在未来对财政支农水平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二,金融支农水平在过去和未来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均十分微弱;三,金融和财政支农均无法对农民收入的短期波动起到有效的调整作用,同时,二者支农效率较低,对农民增收难以产生直接的因果影响。在此基础上,就陕西省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