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光桥至西直门路段车辆拥挤,请各位司机朋友注意!”几乎在每天早上北京交通台都要播报这条消息,开车的人都听习惯了。“没辙!我就不爱走这段路,几年啦,没有一天好走过!”已经堵在高架路上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一边焦急地按着喇叭催促着前面的车再挪两步,一边叹息到:“就说  相似文献   

2.
我总想,我们确实应该经常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一些陈腐的观念。就像每天必须洗脸一样要把脑子里沉淀的污秽哪怕是些微的也要尽力地去清除。这些多余的东西竟然根深蒂固,它导致人们不能对过去对今天全面、公允地去认识。它是正确思想的障碍。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延续到现在,我经常能听到一些人在谈到“文革”前的社会治安,特别是提起解放初期的升平盛世时,总要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描绘。说到人与人的关系时,就作这样的对比:“50年代人帮人,60年代人整人,90年代人坑人”。我没有丝毫的意思反对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怀旧之情,我也知道时下诸多的不…  相似文献   

3.
生活的原色     
那时,总想着自己30岁的时候会怎样,想得晚上睡不着觉。早上醒来对母亲说:“我头痛。”母亲在粥里煮一只鸡蛋,剥开壳,说“吃吧”。乡下孩子的命好,没有过多的课余负担,也没有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所以我有幸扮演自己,童年的时候过着童年。上学了,工作了,结婚了,生活真的像条河流,  相似文献   

4.
"这是我生活了30多年的城市,但我却越来越认不出它来。"这是70后的老北京、漫画师南城老李在自己拍摄的视频里说的一句话。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偶然在微信圈里看到了南城老李拍摄的一组胡同门牌照片,随后记者通过微博留言联系并采访了他,还跟随他一同逛了一次北京胡同。生在崇文,长在宣武,一路串胡同长大的南城老李对胡同有别样的感情。南城老李小学以前生活在崇文区河泊厂北巷,每天早上母亲带他坐23路公交车去双井上幼儿园。"我在车上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窗外的各条胡同。尽量往深了去看。”南城老李说,“无论上幼儿园还是回家,路上就这爱好。”  相似文献   

5.
江洁 《沪港经济》2004,(6):23-25
“真是感谢《沪港经济》提供的采访机会。平时,每天都是工作、工作,身为领导,总是不断地做选择、决策,只知道带领一队人往前冲,很难有机会静下心来想想过去。所以,今天早上处理完公司的事情后,我就跟同事说,给我一些时间,我要好好地回顾一下这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赵新华一见记,说激情洋溢地掏出了肺腑之言。在香港出生,去台湾读大学,到美国深造,来中国发展……赵新华的履历绝对是“国际化”。葛兰素(中国)有限公司引导他进入中国内地,罗氏制药给厂他最宝贵的10年职业经理人生涯,如今的房地产公司又给了他一片新的天空。  相似文献   

6.
漫画与幽默     
挨打原因 彼得的母亲一下班回家,彼得便向她诉苦:“妈妈,今天爸爸打我两次了!” “他为什么打你呢?”妈妈问。 “第一次是我让他看了写满2分的记分册。” “那第二次呢?”妈妈急着问。 “第二次是爸爸发现那记分册是他中学时候的。” 哪种动物 老师问一位一年级学生:“有一种动物有两只脚,每天早上太阳公公出来时,它都会叫你起床,而且叫到你起床为止,是哪种动物呀?” “是妈妈。”  相似文献   

7.
“真是感谢《沪港经济》提供的采访机会。平时,每天都是工作、工作,身为领导,总是不断地做选择、决策,只知道带领一队人往前冲,很难有机会静下心来想想过去。所以,今天早上处理完公司的事情后,我就跟同事说,给我一些时间,我要好好地回顾一下这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赵新华一见记者,就激情洋溢地掏出了肺腑之言。 在香港出生,去台 湾读大学,到美国深造,来中国发展……赵新华的履历绝对是“国际化”。葛兰素(中国)有限公司引导他进入中国内地,罗氏制药给了他最宝贵的10年职业经理人生涯,如今的房地产公司又给了他一片新的天空。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习惯     
在“瓜菜代”饿死人的年代,母亲在一个鞋底厂上班,那时我刚上小学。为了多赚点工资,母亲常把“工作”带回家,飞针走线纳鞋底。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饿的前心贴后心,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我径直走到盛饽饽的篮子前说:“妈,我吃点东西。”母亲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空空的篮子,习惯性地用针锥子拔了拔自己前额的发丝,无奈地摇摇头。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群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特殊群体,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70年代动荡不安的“文革时代”和“上山下乡”运动,80年代忠实地执行了“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90年代面临下岗再就业,如今却又遭遇“中年丧子”之痛……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群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特殊群体,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70年代动荡不安的“文革时代”和“上山下乡”运动,80年代忠实地执行了“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90年代面临下岗再就业,如今却又遭遇“中年丧子”之痛……  相似文献   

11.
旅游的理由     
先说一个故事,我跟女友发生了小摩擦,她死活要出去旅游且一个人走,头一天她买好了车票,目的地是成都和九寨沟。她在屋子里翻着“旅游指南”之类的书,死活不理我。从她屋子里出来的时候我对她母亲说:“我把火车票拿去退了,不能让她一个人出去。”我说我不放心。她母亲人惊失色:“那她明天起来找车票,找不到那还得了?”我说这件事您不用管。女友喜欢旅游是真的,但她要作孤身之旅游这明显是在赌气了。必须防着点。我想,一生好人名山游的女性要比男性多得多。在旅游这方  相似文献   

12.
居住院内有一小花园,人们每天早上去那里晨练.近来,天气炎热,我这个很少穿背心外出的人,偶尔也着背心去花园晨练转几圈. 有一天,遇上一位退休的老领导,突然对我说:"你应买一条背心了,这有损你的形象."我有什么形象,我心里想到,他大概是说我背心太旧了.  相似文献   

13.
一年前 ,孙子去到美国 ,在他母亲身边的一所中学读书 ,几天后来信说 ,他每天上学、放学都有车子接送。全家人听了多高兴啊!今天 ,当我看到新华社播发的“山里娃乘车上学堂”的一幅照片时 ,心情更加激动 ,感慨万千 ,不禁从心底喊出一声 :瞧 ,我们也有专车接送学生啦!在这张照片上 ,让人清晰地看到这么一种情景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山东省平邑县天宝山镇 ,原是革命老区 ,他们致富后 ,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久前 ,该镇为中心小学购置了一辆接送学生的专车 ,每天往返80公里 ,接送居住分散的学生 ,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说实话 ,看到这张照…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我生活了30多年的城市,但我却越来越认不出它来。"这是70后的老北京、漫画师南城老李在自己拍摄的视频里说的一句话。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偶然在微信圈里看到了南城老李拍摄的一组胡同门牌照片,随后记者通过微博留言联系并采访了他,还跟随他一同逛了一次北京胡同。生在崇文,长在宣武,一路串胡同长大的南城老李对胡同有别样的感情。南城老李小学以前生活在崇文区河泊厂北巷,每天早上母亲带他坐23路公交车去双井上幼儿园。"我在车上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窗  相似文献   

15.
早上八点,办公桌前的电话铃响了。从满桌文稿堆中抬起头,我拿过话筒,习惯性地接话道:我区委办,请问你──”不等我说完,电话里就响起了一个遥远而熟悉的声音:“你是二娃呀,我是你妈妈。”“妈──!”我惊喜万分,随口叫出一声好久没有叫过了的这个字。电话那端母亲用家乡的口音大声说道:“二娃你听得到不?我是你妈妈。”“听见了,听见了,妈您……”当母亲确信我能听清她的声音后,才大声地告诉我:“二娃呀,你记得到不?今天是你过生日,你今天满三十岁──今天是古历的二月十四。”“生日”这个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日子,已被我…  相似文献   

16.
路上的风景     
母亲家在市郊,她骑自行车到市中心上班已有十多年了。每天往返三十多里,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今年在母亲的生日家宴上,我和哥哥再一次商议给她买辆电动助力车。母亲坚决地说:“又不用赶时间,而且正好看看沿途风景,这样挺好,就不要花冤枉钱了。”看到她这样执着,我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7.
王永林 《东北之窗》2014,(13):44-44
《联合早报》名采文评栏目日前发表了尤今《当个没有遗’感的儿女》,让我久久地悲悯一名少年的人生遗憾:父亲早逝,为了拉扯他健康长大,母亲含辛茹苦,每天在外奔波忙于生计,回家后,即使再苦再累也要精心烹饪令他爽口开胃的“中国好舌尖”。18岁那一天,少年起得贼早,从菜市回来后,以虔敬的心做了西红柿炒蛋、蒜泥炒芥兰。他摆好碗筷,把饭菜捧上桌,再恭恭敬敬地请母亲上座,低首敛容地说:“妈,吃饭,多吃一点。”然而,母亲的位子却是空的、冷的。  相似文献   

18.
今天早上我读了一条最令人惊奇的新闻,说的是在英国,每天早上交通高峰期间,伦敦是拥有最低人均碳排放的城市。这就是我们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世界上受雾的影响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也就是《雾都孤儿》里的那个伦敦。那么,新闻中所说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9.
犁田的母亲     
<正>前天晚上,接到母亲电话。母亲问:"星期天你有没有时间回来一趟。"我略作考虑后说:"可能没有。"母亲又说:"过几天是欣儿的生日,我准备了一只鸡,本来准备送过来的,可由于这几天秋种比较忙,不能过来。如果你有时间,就回来一趟。"星期天上午九点多,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父亲,我问母亲在家么?  相似文献   

20.
母亲     
澜涛 《西部人》2005,(1):28-29
母亲只有小学文化,像小镇上其他人家的主妇一样,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碌着种地、操持家务、照看孩子。凡事无争的母亲有一个特别的喜好:喜欢女孩,以至于在接连生育了三个儿子后,母亲没有尊听医生的“警告”,冒着生命危险怀上了我。当我出生后,母亲面对我这第四个男孩,掉下了泪水。无法继续生育的母亲开始给我留长发,并执拗地呼唤我为“闺女”。儿时的我并没有强烈的性别意识,并常常因为母亲的“女儿”情结而能得到三个哥哥得不到的零食和新衣服。但随着夏季的到来,一头长发就成为我比其他男孩子更容易出汗的烦恼之根。父亲几次劝说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