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干部与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少,干部不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了解干部在干什么,致使干群感情越来越淡,干群矛盾日益加深,如何消除隔膜,化解冰点,重建鱼水深情?山东省青州市的做法是:直接对话交流,经常沟通思想。近年来,山东省青州市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但在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基层干部,人在群众身边,与群众联系却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淡。干部不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什么。结果干群矛盾积小成大,积少成多。针对这一情况,青州市委在总结本市谭坊镇经验的基…  相似文献   

2.
常听一些村组干部这样抱怨:“我们操心费力地为群众办事,群众有时却不理解我们的苦衷。”我不禁要反问一句:“作为一名村组干部,你是否理解了群众?”我看有些村组干部得不到群众的理解,重要的一条是,他们根本不理解群众。比如有个村在征收提留款时,要求群众在5天内交齐  相似文献   

3.
离任审计给干部一个清白还群众一个明白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了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审计,使有为者见其能,无为者显其庸;清廉者视其洁,贪婪者现其丑,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干部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项工作也存在一些不...  相似文献   

4.
请不要截留党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党和国家的法规、文件、报纸不少被锁在干部的柜子里,很少与群众见面,造成了党的政策被截留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一些干部认为,懂不懂政策是干部的事,与群众无关;二是一些干部思想有顾虑,害怕一旦把政策交给群众,"土政...  相似文献   

5.
干部没来盼干部,干部来了怕干部。"前不久,笔者在农村搞调查时,经常会听到一些农村干部说这样的话。一个盼,一个怕,这的确是出自农村不少乡、村干部的肺腑之言,他们毫不掩饰地道出了睐盼望干部下基层、又怕干部来农村的迫切心愿和失望心态。要说盼,群众是一盼干部送政策  相似文献   

6.
说好话不如做好事部分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意见纷纷,干部是满肚子委屈。群众有群众的理,干部有干部的词,各执己见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有句谚语这样说:“对群众说一百句好话,不如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可有些基层干部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整天在广播里、...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光泽县寨里镇的山头村,是南平市“小康建设先进村”,党支部是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又被列为全省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谈起这些成绩,村干部的体会是:村级工作事事与群众相关,要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群众会。群众会开好了,事就好办了。那么,在乡以上干部嫌会多,给群众开会的干部叫“开会难”,农村群众喊“会荒”的呼声中,山头村的群众会是怎么开起来的呢?想解决“会荒”,就要开群众爱听的会山头村地处闽赣边界山区,全村33.4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6万亩,其中毛竹面积8000亩,有…  相似文献   

8.
游小锋 《东南置业》2009,(10):66-69
诗文大意是宅主人选择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因而一连做了十年大官。白老先生在这里虽然没直接写明宅主人当了十年官是与这里的好风水有关,但我们很自然地感到:一座好风水的住宅是会帮主人走上好运的。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陇西县强化村级财务审计、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把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村级财务这一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全面公开透明地展示给农民群众,起到了“还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交代、推一方经济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玲 《乡镇论坛》2011,(13):25-26
最近,在与一位老干部闲谈中,听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过去干部下基层静悄悄,打起背包就出发,动静不大影响大。如今干部下基层,官不大架子大,动静大。过去干部给群众留下念想,如今干部下基层给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细细品味,这些话既朴实又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元月5日,大化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唐毓品、副局长陆成权、韦经众利用周末休息日到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联系点———大化县百马乡下和村参加由该局捐助兴建的丹考新校舍落成验收,并给学校师生送来了作业本、铅笔、书包等学习用品。和村干、群众代表座谈,交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会,共谋脱贫发展思路。动员和发动群众兴建地头水柜,为农民群众办了实事。丹考屯地处偏僻,四面环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丹考校点就座落在群山的山凹中,始建于七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唯一的一间砖瓦结构房子已破烂不堪,几成危房。因为办学条件太差,学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由原来的近四十名学生到现在仅有七名学生在该校就读。校、村曾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要求拨款维修校舍,但一直未唐毓品局长给学生发放学习用品能解决。大化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即决定为该校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学用房,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德政工程”。后经多方筹措,于2001年11月9日把价值1万余元的钢筋、水泥门窗框等建材运到校点工地,并派出一名干部常驻工地,和村干群众一起把原来的危房推倒,建起了一座70多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校舍,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新...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报上登了这样一则事例:一位领导到基层调研,与群众交流时,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尴尬收场。在台下不会和老百姓交流,在台上说话也了无新意,不少干部习惯于重复上级领导说过的话。中央一级是总设计师,省一级是工程师,市县一级是施工队队长,乡村一级是技术员,职能不同,说话的要求也不一样。“上级淡认识,下级拿措施”,在某些地方却反了过来。一些基层干部讲起大道理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却避而不谈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见谁都是那一套,让群众心生反感。如今,全党上下正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会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是确保这项活动取得实效的一项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一些机关干部在转变作风、深入农户的过程中,既不带上笔和本子记下民情,也不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群众戏称这些干部为“三不动”,即不动腿,不动嘴,不动手,真可谓两手空空,一身轻松。对此,群众很反感,称这样的干部为“甩手官”。干好农村工作需“三勤”,就是勤动手,勤动嘴,勤动腿。勤动手。干部下村入户的目的是为了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而不是下村旅游观光,呼吸新鲜空气。因此,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听到这样那样的反映。面对这些问题和反…  相似文献   

14.
去年,我在农村住了一年,深深体会到,作为干部下基层工作,给群众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办法。给群众送钱、送物当然是群众欢迎的,也是渴求的,但钱有花光、物有用完的时候,钱光、物净后怎么办?何况作为干部下基层  相似文献   

15.
莫把“联系点”当作“宴席点”党政机关干部在乡村建立"联系点"给农民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为新时期的农村工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在一些地方,某些干部的联系点却成了"宴席点",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少数干部下到"联系点",名义上"扶贫"实际上"...  相似文献   

16.
三万活动(即湖北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在广袤的农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作为一名三万干部,对口联系帮扶阳新县大王镇集会村。为了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我曾多次深入村组倾听基层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呼声。作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一名国家公务员,三万活动无疑给我又一次提供了重温三农、亲近三农的机会。流连于阡  相似文献   

17.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人们却忽略了另一种“下乡”,那就是政策“下乡”。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农村和农民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下发了不少文件,制定了不少规定、政策,既符合农村实际,又深受农民拥护。可是一些政策到了乡、村两级便出现了“断层”,政策入不了户,政府给农民的优惠政策被“卡”在了干部的抽屉里。造成政策脱节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奉行“愚民”政策,将上级的政策“贪污”起来,上面来了文件,抽屉里一锁,口袋里一揣,并不向下传达。有些干部竟然还振振有词,说做不…  相似文献   

18.
最近到农村调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情况,看到农村基层干部正在进村入户征求意见。干部们普遍反映,了解到不少真实情况,但感觉群众还有许多知心话没有说出来。不少农民则反映,这次学教活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反映意见的机会,但对干部们能否认真对待表示疑虑。这说明农民表达意见的渠道还很不畅通。报纸上曾刊发题为《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的报道,给人最深的体会就是报道中的乡党委书记是不得已才上书,代表自己、代表农民反映意见和建议的。为什么只有国务院领导批复后问题才得到解决,而反映问题的乡党委书…  相似文献   

19.
苏玉生 《乡镇论坛》2013,(34):28-28
眼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广大基层群众来说,这是一场“及时雨”。如何让这场“及时雨”顺利播洒,最终形成永不枯竭的“长流水”?关键就是要多培育一些“狗不叫鸡不跳”的干部。  相似文献   

20.
笔者日前走访了一些村组的干部群众,据他们反映,现在乡(镇)干部下村也洋起来阔起来了,大多数坐出租车,车费都由所到村报销。有一个村搞支部改选,乡里有关干部去了三次,报销车费达300多元。群众说,取消了招待费,冒出个坐车费,负担还是降不下来。下基层是乡(镇)干部工作的主渠道,是徒步、骑自行车,还是坐出租车,应根据自身条件,在不增加基层经济负担的前提下量力而行。过去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干部下乡都是徒步而行,他们走一处,歇一处,和群众一起喝大碗茶,吸自制烤烟,说心里话,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