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第64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举证制度,明确了主张事实的当事人要对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负责,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提供证据。往往在一些诉讼中,当事人只注重主张权利,而忽视收集证据或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要求。因此,对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程建山 《大众标准化》2004,(6):10-11,33
什么是证据?在行政案件中,“证据”有其特定的法律含义,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定程序收集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换句话讲,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也可以说是用已知的事实去证明未知的事实,前者(已知事实)是后者(未知事实)的证据,后者是前者的证明对象。  相似文献   

3.
王涛 《财会月刊》2006,(2):64-65
所谓证据是指证实、表明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的所有事实。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给“证据”所下的定义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根据这一解释,证据包含了三层意思:①证据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推断。②证据证明的是案件的真实情况,不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不能作为证据,故意歪曲案件真实情况使司法人员对客观事实、案件真相产生误解的“证据”则是假证据。  相似文献   

4.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诉松中的“以事实为依据”,说到底就是以证据为依据。法庭为了查明案件真相,审判人员必须借助书证、物证等各种证据,离开了诉讼证据,审判人员无法确定那些事过境迁的案件事实,也无从判断被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究竟是否有事实依据。下面就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分析一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收集证据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诉讼中,凡是需要证明的事实,必须证实才能认定它的存在与否,这就需要法律为之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它指出了证据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应当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认定案件事实,也就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最低证明要求。可见证明标准是司法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活动中部应该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查办自侦案件过程中,侦查人员通过调查取证活动所收集的证据,必须经过审查,判明其是否真实和在证明案件事实中的作用,才能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证据的审查评断,是指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检察人员对于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找出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分析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能力,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认定的一种活动,由此而产生的证据就需要有正确的审查评断.  相似文献   

7.
周超  赵宇 《活力》2011,(17):35-35
证据.顾名思义,就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也是一种事实。所谓证据标准是指法律关于负有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为证明案件事实、论证诉讼主张、运用证据所要达到的程度。在证据裁判为主导的现代诉讼活动中,证据标准已经成为证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尺度,在很大意义上决定诉讼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全渝滨 《活力》2006,(4):105-105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虽然本条没有明确规定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靠证据,但却强调了证据在判处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我国也是认可证据裁判这一原则的。但是,我国法律所认可的证据裁判与国外相比,无论在作为证据裁判对象的事实上,还是对裁判证据的要求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证据采信的说理 证据采信的说理实际上从调查取证时就已经开始了.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合法的手段和依照法定的程序,客观、全面收集证据.一是要求取证的程序合法;二是要求取证客观全面,既要收集相对人违法的事实,也要收集对相对人有利的证据;三是要求收集的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其它争议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证据的证明力是证据本身所显示出来的能够说服法官相信其所证实内容的效力。不同的证据具有不同的证明力.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也有区别。多数案件都有多个证据,因此,法庭需要对不同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确定可定案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一、举证责任的争议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因其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一直是法学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二条进一步明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  相似文献   

12.
陆春生 《活力》2010,(8):191-191,193
证据是指控犯罪的有利武器。更是检察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法宝。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刑事证据主要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证明标准是指在诉讼中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法律要求的程度。我国目前的刑事证明标准采用“一元制”标准,即要求在诉讼各个阶段相关证据对待证事实都要达到客观真实的标准,而正是这种过分强调客观性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现状进行研究,在借鉴他国规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明应当构建的具体标准作了分析探讨,尝试对证明标准体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它是人民法院及仲裁机关据以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将举证原则由原法院职权主义逐步向当事人主义转变,特别是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当事人如果对自己主张的事实不能提供有效的能证明其主张真实性的证据,就要承受不利的法院裁判,其合法权益就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但是,由于证据受时间、地域、效力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当事人都能提供有效的证据,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能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特别是对于日后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证据。证据保全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它是人民法院及仲裁机关据以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将举证原则由原法院职权主义逐步向当事人主义转变,特别是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当事人如果对自己主张的事实不能提供有效的能证明其主张真实性的证据,就要承受不利的法院裁判,其合法权益就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但是,由于证据受时间、地域、效力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当事人都能提供有效的证据,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能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特别是对于日后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证据.证据保全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凡打官司,恐怕没有人不希望打赢的。打赢打不赢固然要看你有没有道理,在法律上站不站得住脚,但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想打赢官司,还离不开举证。何谓“举证”?简单地说,就是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就是法律上所讲的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是原  相似文献   

17.
民间审计的质量优劣如何判断,绝大部分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理论研究和实际执业的专家、学者们都认为,民间审计的审计结论是遵循程序理性的行为的结果,理应以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作为其判别标准。法律事实又称法律真实、形式真实,是指司法机关在诉讼程序中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依照证据规则通过的证据所能证明的“事实”,是通过证据对客观事实的“再现”或“复原”;而客观事实又称客观真实、实质真实,是指实际发生过的案件事实,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真相。对民间审计质量优劣的判别一定是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吗?笔者…  相似文献   

18.
潘家永 《经营者》2001,(2):44-44
<正> 一、什么叫证据证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是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  相似文献   

19.
指控他人侵犯自己的专利权,有两件事必须注意:侵权者的技术特征与自己申请保护的权利基本相同;证明侵权者是在明知有这项技术的情况下,还在生产销售。这就要求专利拥有者要有过硬的证据。证据不充分,很难打赢官司。  相似文献   

20.
浅议行政处罚的证据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处罚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有效监管、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是每一个行政处罚案件应努力达到的目标,也是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基本要求,而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的基础就是合法、有效的证据。从司法审查的角度讲,司法审查是行政处罚案件最终的,最有效的审查,其核心问题便是对作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证据的审查。所谓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据是指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收集的,用来证明行政处罚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通过证据的相互映证,能再现违法事实,并使之客观地接近案件真相。证据具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