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与巨额贸易顺差相伴随的频繁贸易摩擦与人民币升值压力.迫切需要我国调整“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政策,重新审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鉴于此,文章针对“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物化型溢出”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做出简要评析,并揭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是由中关两国在高技术产品上出现与其比较优势不符的贸易所致。21世纪初,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中关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对美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在减弱,外商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成为失衡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美国、中国、东亚经济体在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形成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3.
王皓  刘贤伟 《亚太经济》2023,(2):106-113
从开展跨境数字贸易、本土数字平台企业海外扩张、与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相对接、参与构建全球数据治理体系四个方面,厘清了数字经济“外循环”的内涵与外延。针对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发展潜力与面临的困境,明晰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战略定位,从加快数字贸易布局与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合作、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三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路径,从而在全球数字经济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4.
【美国《商业周刊》5月26日】假货从中国流向境外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现在我们可能发现了另外一件“假货”,即所谓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中国2005年的贸易顺差中有很大一部分根本不是来自贸易,而是伪装成贸易的资本流入,而这一部分可能高达670亿美元。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它对中国的贸易政策、XR币汇率以及美国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两岸经济关系“政治冷、经济热”可说是近年来两岸关系的主要特征。即使政治上存在着僵局,祖国大陆和台湾在过去15年间依旧发展了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间接贸易,在1987年还不足10亿美元,但是到2002年已经超过400亿美元。台湾出口对中国和香港市场的依赖程度,也从1987年的不到8%,急遽增加为2002年的30%。近年来,两岸间的贸易已经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从1993年开始,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已经年年超过台湾贸易顺差的总额,祖国大陆在2002年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祖国大陆和台湾成为世界贸易组…  相似文献   

6.
400亿美元顺差真的“不公平”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据美国统计,在1996年达到360亿美元,1997年可望达到400亿美元,中国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对美贸易第一顺差大国,美国报纸极力渲染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顺差的三个阶段,分析近几年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据此认为,我国贸易顺差实际是一种“转移顺差”,是国际间产业转移以及资本项目顺差隐形转移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劳动力价格、国内产能过剩及内需不足、配额限制取消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从顺差总量、贸易不平衡度以及顺差与GDP之比的国际比较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并不像一些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严重。  相似文献   

8.
赵晓 《宁波经济》2007,(1):39-39
许多人在谈论中国的崛起,并对这种崛起惊叹不已。然而,笔者和朋友们的研究却发现,所谓“中国崛起”迄今为止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的总量上,如果从人均意义上来看,“中国崛起”实际上谈不上。比如,中国的贸易顺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出口高峰,人均出口额都曾达到8000美元以上,人均贸易顺差额则在1500美元以上。按中国的人口规模15倍于德国计算。则未来中国的贸易顺差额最高可以超过2万亿美元,因而2005年1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只不过是刚刚下了一场毛毛雨而已。  相似文献   

9.
日美贸易摩擦与战略贸易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刘力战略贸易论是本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现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主张国家采取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改善市场运行的结果,实现本国经济福利最大化。战略贸易论产生之...  相似文献   

10.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0,(19):24-25
任何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中国已经意识到“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开放经济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促进进口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影响当前,关乎未来。  相似文献   

11.
临近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的倔起,美国于90年代在对外贸易领域中相继推出了“国家出口战略”与“全球网络出口战略”。这是两项以全球的商品与服务市场为座标,以国际贸易领域知识创新为首要手段的国家贸易战略。它们经数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给世界贸易体系带来...  相似文献   

12.
李焱 《首都经济》2006,(9):58-59
投资与贸易。“走出去”与“请进来”是对外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战略,第七届北京CBD国际商务节商务板块中的重头戏——“联合国采购洽谈推介会”。“中外商务参赞金桥峰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定于9月23目——24日在北京星河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它奉献给中外商界的将是一份投资与贸易并举、“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的商务大餐。  相似文献   

13.
刁莉  王诗雨 《亚太经济》2023,(收录汇总):73-81
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数字服务贸易呈高速发展的态势。受市场准入差异、监管差异与利益诉求差异的影响,各经济体通过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数字服务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及数字服务税的征收管理等措施设置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美式模板”“欧式模板”“亚太模板”与“DEPA协定”四种力量共存。因此,如何形成适用于本国的数字服务贸易规则体系是新兴经济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兴经济体互联互通、国际合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中国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推动新兴经济体实现数字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相似文献   

14.
郑征 《中国经贸》2012,(4):9-10
中美贸易失衡是是中美双边贸易争论的核心问题。美方提出“汇率操纵论”将巨额贸易顺差归咎于人民币被低估,并一再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在弱势美元战略下,美方能否通过使人民币变相升值以改善中美贸易失衡成为讨论焦点。本文通过对1980—2010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进出口贸易额构建回归与时间序列组合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考察了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认为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额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强迫人民币升值不会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失衡,贸易顺差急剧扩大。1—10月进出口贸易顺差已达到803.7亿美元,其中10月份新增顺差120亿美元,创改革开放历年贸易顺羞新高,按目前"出多进少"的态势发展,预计全年贸易顺差接近1000亿美元,超过我国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的一倍多。贸易顺差的增加说明我国经济成长性良好,但贸易顺差过大,并且在短期内激增,则可能会加大我国经济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陈利强 《浙江经济》2007,(18):46-47
受益于加入WTO,五年来中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同时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接踵而至,中国已进入了应对经贸争端的高峰期。其中,中美经贸争端尤其引人注目,而争议最大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而引发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毕云 《中国经贸》2009,(4):12-13
人民币低估一直被西方国家认为是巨额顺差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低估没有必然联系,单靠汇率升值调节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是有限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中国的贸易收支,扩大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入世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因素的增长打破了世界经济原有的均衡。于是“中国制造”与“贸易保护”、“中国发展”与“经济霸权”、“中国崛起”与“遏制中国”的矛盾逐步尖锐化起来。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宏观上调整发展战略,而且必须在微观上讲求竞争策略,以实现我国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的亚洲投资促贸战略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研究所刘春华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东亚的经济增长被世人誉为“东亚奇迹”。这种奇迹的产生大多归功于贸易和直接投资。从60年代后半期起,亚洲“四小”就把贸易和直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从而使“四小”的经济出...  相似文献   

20.
论“优惠原产地规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朱颖 《世界经济研究》2004,(8):71-76,63
原产地规则是实施贸易政策的重要工具。目前在全球贸易体制中,有“非优惠原产地规则”和“优惠原产地规则”之分。“优惠原产地规则”适用于各类“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鄄ingarrangementPTA)”,它是进口国借以确定出口国产品原产地资格并使产品获得优惠待遇的前提条件。本文就“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分类、效应与政策含义及今后发展的趋势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这对我们认识原产地规则有所帮助,尤其是中国在实施FTA战略的背景下,了解该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