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生态文明价值观全面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改变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促使人类在生产生活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只有公民接受和掌握这种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而这种全新的文明范式不会自发自觉地出现,它需要有承载的主体基础,那就是生态文明的主体——生态公民。从生态公民的概念着手,有必要从两个方面系统地理解生态公民,需要把普遍认为的个体的生态公民进行扩展,扩展为理念上的生态公民、企业公民和政府公民这种组织上的生态公民,而从环境公关的角度来分析生态公民,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当前安微生态省建设现状,分析影响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生态创新为理论基点,提出在工业、农业等经济活动中积极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围绕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各项绿色制度.培育创新、文明、健康的生态观念的生态省建设策略;旨在为推进安徽可持续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安徽的战略目标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5,(10)
生态文明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文章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和社会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深刻分析,并对有机农业的四个原则和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在这两者的分析之上,对生态文明与有机农业之间的耦合机制进行研究,有机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反过来,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即生态伦理,早在20世纪60年代,莱奥波尔德、诺顿等人的诸多文献中就多次提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世界人口迅猛增加,使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呈加速之势,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它应成为21世纪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建立公民生态道德的必要性生态道德,是“世界伦理”(亦称“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的联系,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之一。选取人口和GDP两大指标,根据地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运用arcgis等软件制作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轨迹图变化图表,分析其变化趋势和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和经济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均衡性,人口分布主要体现为向交通干线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其周围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其他区域人口密度;经济分布主要体现为交通干线周围优于其他区域,而且人口和经济重心的总趋势是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
在收集我国2002~2011年间9个海洋生态文明和12个经济社会指标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海洋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赋权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利用动态耦合模型对海洋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耦合演进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1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快速发展态势,而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相对滞后,且海洋生态文明的动态演进具有随时波动性;从二者耦合演进关系来看,十年间我国海洋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总体上处于协调共生的发展阶段,但表现出了进入极限发展阶段的危机。说明加紧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紧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钟业喜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1,31(2):195-200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在大的趋势上存在耦合关系;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南高北低,围绕经济区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为浙赣线,次要轴线为昌九线,并表现出先在昌九线集聚,后向浙赣线集聚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五类区域。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及系统耦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从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及系统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洞庭湖区总EC和人均EC呈持续下降态势,降幅达5.12%;生态资产类型中耕地的EC降幅达.12.66%,建设用地的EC升幅达15.49%.②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弹性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要素之间呈显著相关性,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呈现“J”型、倒“U”型、直线型和“L”型等不同的耦合形态.③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矿产开发和工程建设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弹性度衰退、资源和环境供容能力下降、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功能受制约是形成这种耦合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安徽沿淮区生态廊道系统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安徽沿淮区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构建淮河生态廊道系统的发展战略.详细分析了生态廊道的种群结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功能效益,并探讨了淮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安徽沿淮区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构建淮河生态廊道系统的发展战略,详细分析了生态廊道的种群结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功能效益,并探讨了淮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域内14市为评价单位,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测度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均十分显著,但其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2010年广西14市均处于拮抗阶段,而2020年则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阶段,有5个城市处于磨合阶段。(3)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2010年广西1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市化,只有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而到了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城市就达到了8个,仅剩1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4)2010—2020年广西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2010年的大量Ⅲ型、少量Ⅰ型,演变成2020年的5种类型即Ⅳ、Ⅴ、Ⅶ、Ⅷ、Ⅸ。  相似文献   

15.
孙继琼 《财经科学》2021,(3):106-118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日益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经历了从"发展滞后"到"保护滞后"的转变;(2)耦合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化态势,耦合关系处于拮抗阶段;(3)耦合协调度日益提升,呈现从"失调"向"协调"的转变趋势,区域层面表现出从"上游当先"向"中游超越"再向"下游领衔"的演进路径;(4)预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在2022年突破0.8,进入良好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6.
“美丽中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我国公民不仅是美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更应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基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就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建设、社会构建实践平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推动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7.
论森林旅游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耦合"这一物理学的用语来解释森林旅游活动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关联性,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它们的"耦合器"--共同的理论基础.森林是地球陆地的主要生态系统,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屏障,是森林旅游、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共同的物质基础.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资源的利用结构,由单一的实物利用方式转变为多元利用,如森林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方式,从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并达成文明范式的转型--生态文明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研究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实质在于生态整合,即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产业链的共生耦合系统。本文首先探讨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链及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的内涵与实质。然后,总结了基于不同视角对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关系的研究。最后进行了简要的述评,总结了该领域要解决的问题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研究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实质在于生态整合,即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产业链的共生耦合系统.本文首先探讨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链及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的内涵与实质.然后,总结了基于不同视角对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关系的研究.最后进行了简要的述评,总结了该领域要解决的问题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用“耦合”这一物理学的用语来解释森林旅游活动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关联性,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它们的“耦合器”——共同的理论基础。森林是地球陆地的主要生态系统,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屏障,是森林旅游、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共同的物质基础。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资源的利用结构,由单一的实物利用方式转变为多元利用,如森林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方式,从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并达成文明范式的转型——生态文明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