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伟  俞晔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169-170
如今,并购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中国因其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广博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外企的目光,跨国并购在我国已初见端倪。通过分析外企选择品牌并购约方式来进入中国的场的目的,提高了中方企业在面临企业并购时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国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在逐步调整利用外资政策,自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初,政府相继出台了包括《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可以看出跨国并购将取代传统的合资合作方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本对跨国并购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特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剖析外企并购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企业并购是多个局中人参与的博弈行为。本文分析了外企、国企和政府三方在企业并购中的行为特征,建立了不同情况下企业并购的博弈分析模型,并给出了各博弈方在模型中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4.
邓莉莉 《大经贸》2006,(12):50-51
如果一家企业把自己的支柱品牌卖掉,试问一声,他还剩下什么?东盛科技“白加黑”等三大品牌被购,世人无不为其担忧:东盛如此断臂求生,还能走多远? 这是继徐工案与苏泊尔案之后的又一宗大型并购,此并购引起了中国企业的警醒与反思:难道借力外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商界》2007,(4)
作为亚太地区继日本和澳大利亚之后的第三大并购市场,中国并购交易日益活跃,年增长速度在70%以上。资本运营的高度活跃,折射出来的是中国政策的日趋宽松和中国企业素质的长足进步。按照出资主体的企业性质,本刊分外企、民企、国企三个类别,对2006年企业的资本运营进行了梳理,共评出了24个年度最佳资本运营案例。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各项开放政策的陆续实施,我国掀起了外资企业并购的浪潮,这给投资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投资银行应从外资企业入手,开展外企上市并购的创新业务,实现业务的国际化、多元化,从而开发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的投资银行模式。  相似文献   

7.
金泽斐 《新财富》2005,(5):128-129
2004中国连锁百强中,民营企业占了49家。民营资本不仅比外企更早享受到了流通领域放开的好处,同时利用本土化优势比外企更早进入了盈利周期。目前,民营资本多集中在家电连锁、建材连锁等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连锁业态上。随着2005年零售业对外完全开放,民营力量将进一步通过并购提高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8.
王艳 《商业科技》2007,(3S):131-132
近年来,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中却不乏失败之例。本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从并购的一般程序的不同阶段探讨了企业海外并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几点技巧。  相似文献   

9.
僧会远 《现代商业》2014,(15):160-161
2009至2013年,中国企业发起了对海外发达国家同行业部分企业的并购热潮。目的是希望通过并购以获取对方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快速进军国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尽早走上国际化道路。但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起步较晚,在选择并购目标,实施并购过程,整合并购后获得的资源方面尚缺乏经验。文章以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为例,试图为中国企业如何从发展战略角度并购海外企业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秋丹 《现代商业》2014,(26):58-59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廉价的土地资源等因素,吸引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为我国经济带来新鲜的活力和动力支持。一方面,外企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增加了国内就业和中国资本总量,优化了制造业发展结构和提高了对外贸易总额。另一方面,外企投资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随之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外企投资不断涌入,封锁了中国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垄断行业发展,排挤中国传统和民族制造企业,转移污染等,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在分析外企投资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中国经济如何抓住外企投资的有利因素,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几条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合发展的措施和策略,从而来促进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1.
前言外商在与中国企业竞争过程中,经常采取品牌并购战略,这既可以除去强劲的竞争对手,又可以稳稳地占领原有的市场。而我国的企业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品牌意识。在与外商合作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了自己引进资金、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的需要,而忽视了外商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如今,并购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中国以其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广博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外企的目光。跨国并购在我国已初见端倪,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有利于打破国内企业发展的资金、技术瓶颈,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等。国内企业往往也想凭借外资并购来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我们为外资规模扩大而欣喜的同时,也不难发现,许多为大家所熟悉的国内名牌在被外资并购之后逐渐从市场上销声匿迹,难觅其踪;有的即使还在市场上抛头露面,也是名存实亡,其状岌岌可危。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外资的消灭式品牌并购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之一,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无形资产。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外资的进入和对企业大规模并购的出现,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并购方式——消灭式品牌并购。该文从外资对中国品牌的消灭式并购的现状入手,剖析了消灭式品牌并购的目的,并对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赵甜羽 《商》2014,(6):50-50
近年来,中国并购市场活跃度逐年提升,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的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更是创下新高,堪称“中国并购大年”。在这股企业并购热潮中,虽然并购行为频繁发生,但是并购后想要达到的协同效应并没有达到预期。所以本文先简述企业并购的概念及发展。然后进一步分析企业并购后协同效应及其来源,最后就如何实现协同效应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黄晶 《三联竞争力》2005,35(1):78-78
2004年,中国发生很多起并购事件,金额巨大,形式多样。本刊参照中国并购网、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并购在线等多方资料,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股权,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以及中国企业本身的重大重组事件进行综合,再考虑并购案带来的影响,评选出2004中国10大并购。  相似文献   

15.
《新财富》2012,(11):122-123
自2001年起,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开启了真正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全球并购时代。 十年间,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加速,国内并购市场获得了空前发展,并由西方发达国家并购中国企业为主,转为双向互动式的并购浪潮奔涌;企业并购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能源资源到高新技术,从传统行业到金融行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了国际媒体热门话题。中国企业走出去本无可厚非,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企业并购“好吃未必好消化”,并购谁、怎样并购等细节和技术问题,中国企业心中没数。日韩海外并购教训不得不汲取。其实,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不但需要明确的战略和充足的资金,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心急不得。  相似文献   

17.
海外并购不可轻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倚仗的最大财富,也成为中国企业可以完成海外并购的最现实的背景。倘若中国企业不能在核心技术或自主研发上有快速提升,许多民族产业在外资压力下,将面临全线崩溃的危险。于是,海外并购与海外扩张成为一批中国企业获取核心技术的最新选择。然而,其代价十分昂贵。并购七七定律说: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对海外经验尚且缺乏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成功率可能更低。中国企业当然知道其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浙商》2008,(7):31-31
事件:韩资企业密集撤退、港台企业开始逃离珠三角……,围绕着境外资本撤离中国市场的报道近期不断升温,从而也引发了人们对外企投资中国未来前景的种种猜想。资料表明,2007年广东省有244家外商投资企业撤离。无独有偶,在北方目前已经有103家韩资企业“无故撤离”山东。外企的新动向引起了中国官方和普通百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美国发明企业并购以来,企业并购在资本市场上的身影已经随处可见.作为一项快速促进企业壮大的外部发展模式,企业并购有其利也有其弊,纵观中国市场上的企业并购现象,不难发现其实并购的失败率很高。该文将针对中国企业并购现象做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避合并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两大因素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以及海外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既看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提出中国企业应从自身发展现状出发,不能被短期利益所迷惑,忽视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真正动因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