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宅基地复垦土壤耕作层养分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差的特点,本文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生长季添加粉煤灰(TC)、有机肥(TF)、熟化剂(TS)、熟化剂+粉煤灰(TSC)、粉煤灰+有机肥(TFC)及熟化剂+有机肥(TSF)对土壤有机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TFCTFTSFTC TSCTST0,添加有机肥+粉煤灰有机质增加幅度最高;沿土层深度方向,土壤有机质分布呈现出"S"形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整个耕作层不同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逐步提升。种植第1年和第2年,小麦产量均表现为TFCTFTSFTC TSCTST0,有机肥和粉煤灰在生土熟化过程中对小麦增产效果明显;经相关性分析,表层土壤有机质与小麦产量相关系数为0.73,呈显著(P0.05)正相关,即增加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能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不同还田材料在废弃宅基地土壤复垦中的熟化效果,研究了添加粉煤灰、有机肥和熟化剂三种还田材料后土壤电导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连续种植三季后施用有机肥处理耕作层土壤的保水性较其它两种处理有所提升,电导率下降较多,深层土壤电导率增大,能够减少次生盐渍化风险。不同还田材料的作物产量存在差异,与其它两种还田材料相比,施用有机肥能够较好的熟化废弃宅基地复垦土壤,促进冬小麦及玉米产量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了解废弃宅基地整治后不同复垦年限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依托,对不同复垦年限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固碳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土壤容重变化各异,整体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变大的变化趋势。宅基地整治后土壤有机碳在0~40cm土层中表现为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40~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其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宅基地复垦10年后,土壤有机碳的固碳潜力介于2.64~3.02t·hm~(-2)之间,以0~20cm土层固碳潜力最大。综上,说明土地整治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还需经过多年的耕种,使得新整治土壤熟化,从而使有效肥力水平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4.
了解空心村整治后的土壤养分特性,为废弃、空置宅基地高效利用及复垦为新增耕地提供科学参考。利用陕西澄城县空心村整治项目区复垦后的土样进行小区试验,分别在改良剂FeSO4(TS)、有机肥鸡粪(TF)和改良剂+有机肥(TSF)三种不同还田材料处理下,以不添加还田材料(T0)为对照,按照0~10、10~20、20~40、40~60、60~80、80~100cm分层采样,分别测定其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结果表明,空心村复垦经一季作物夏玉米种植后的土壤0~100cm剖面平均养分指标(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以处理TSF最大,相对处理T0含量分别高出32.21%、154.03%、14.76%和85.76%(P0.05)。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在处理TSF和TF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和有效钾在TF处理下也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因此,在对空心村进行整治后增加复垦地养分方面,与仅施用FeSO4或鸡粪相比,将鸡粪与FeSO4进行结合施用是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空心村复垦后新增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发展种植农业,并提供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本文以熟化剂、粉煤灰、熟化剂+粉煤灰等为改良材料,采用了小区试验,开展了不同改良材料下空心村复垦土壤氮素淋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空心村复垦土壤中铵态氮在各处理及小麦各生育期均较低,为1.14~6.03 mg·kg~(-1),未出现累积情况。氮素淋失主要体现为硝态氮淋失,且在各处理下硝态氮淋失特性各异。空心村复垦土壤施入粉煤灰(TC处理)后,0~60 cm土层中氮素累积最多,利于小麦生长。建议在复垦空心村土地耕作层中施入适量粉煤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澄城县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0~60cm)土壤总碳含量变化及整治后耕作近10年土壤总碳变化情况研究分析,探究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及多年耕种对土壤总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渭北台塬区废弃宅基地土壤总碳含量在0~20、20~40、40~60cm三个土层上依次为18.25、17.45、17.51g·k~(-1);经过10年的耕种,0~20cm土层土壤总碳含量最高,为23.44g·kg~(-1),各层土壤总碳含量总体呈现0~20cm40~60cm20~40cm,总碳含量增幅呈现20~40cm40~60cm0~20cm,其中0~20cm,相比5年前呈现出降低趋势;澄城县成熟耕地土壤总碳平均含量在三个土层上分别为20.74、28.60、15.18g·kg~(-1),相比成熟耕地,20~40cm土层土壤总碳含量增幅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7.
选取7种不同改良材料进行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改良材料对土壤温度、贮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改良材料在夏玉米生长季土壤5cm的温度及0~105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生长季的平均土壤温度较对照增加了0.9~1.4℃,平均土壤贮水量较对照增加了10.2~32.9mm,不同改良材料均能够有效增温保墒。通过研究分析得到,在空心村整治中,有机肥和粉煤灰的复合施用可明显改善农田土壤水热状况,是区域空心村整治中适合的改良材料,对提升空心村整治土壤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引发的宅基地复垦土壤快速熟化问题,试验采用熟化剂、有机肥、粉煤灰三种不同的培肥处理措施,按照不同的组合方案拌成混合生土,对土体进行有机重构。对比试验小区3季粮食产量发现,采用粉煤灰+有机肥处理的平均标准粮产量达7 798.07kg·hm~(-2),位居第一,比位居第二的有机肥处理标准粮产量多855.36kg·hm~(-2)。从土壤快速熟化和粮食产量角度来讲,将粉煤灰+有机肥与生土均匀混合进行土体有机重构作为耕作层,能够有效提高粮食产量,说明粉煤灰有助于加快土壤快速熟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芦苇对盐渍地土壤盐分改良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对芦苇种植前后及单生长季内不同土壤层次的pH、电导率、有机质、盐分分布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经过7年的芦苇种植改良,土壤中Ca~(2+)、Mg~(2+)、Cl~-、SO_4~(2-)、HCO_3~-、CO_3~(2-)6种盐分离子的含量均显著降低60%以上。(2)单生长季内随着芦苇的生长,土壤粘粒含量有向下运移的趋势,表层土壤(0~20cm)粘粒含量有少量减少;底层(40~60cm)土壤粘粒含量少量提高。同时表层土壤pH值和电导率显著下降,中层变化不显著,下层则略有升高。(3)芦苇种植的盐渍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且单生长季内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芦苇的生长,由8.95g·kg~(-1)提高到11.80g·kg~(-1),提高显著,但中层和底层土壤有机质变化幅度较小,相对稳定。(4)芦苇出苗期盐渍地土壤盐分的表聚现象明显,表层土壤各类盐离子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但后期表层盐分含量下降明显,即芦苇对盐渍土的改良在单生长季内效果显著,其中以对表层土壤盐分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陕西渭北澄城县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废弃宅基地已成为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本研究主要针对废弃宅基地中存在的成土材料开展盆栽模拟试验,利用老墙土、宅基地表层土、碎瓦砾、客土、原状土及坑状粉煤灰5种材料进行混合搭配,形成9种不同构型,并通过种植玉米,研究玉米生长特征、生理特征、农艺性状和土壤化学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对比9种土体不同构型,各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平均株高大小次序表现为C2C1C7C8C3C5C4C6C9。综合对比分析,以客土和宅地基表层土作为上层耕作土,下层辅以原状土或者碎瓦砾和土壤混合土质,则有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2)下层为原状土时,上层辅以客土或者宅基地表层土的土体构型对维持作物叶绿素相对含量具有积极的作用。(3)在9种处理下,以下层为原状土,玉米根系平均重量和单株茎秆平均重量表现最优;且以宅基地表层土与原状土混合后,玉米植株平均重量最高为414.0g,且较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4)在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以宅基地表层土和原状土组合下土壤养分含量高且稳定。综合分析,宅基地表层土和原状土组合为空心村土地整治中成土材料最优的重构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为对比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生土熟化过程中土壤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室内盆栽玉米试验,以多年未耕种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生物有机肥处理(BF)、单施有机肥处理(OF)、无公害施肥处理(NP)、常规施肥处理(CF)4种施肥处理方式,分别测定了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玉米生物量等相关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土壤pH值的下降幅度,减缓表层土壤盐分累积的程度,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其中,在0~10 cm土层, BF和OF处理下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52.5%和27.7%,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54.6%和35.0%,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71.6%和40.5%;进一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得出生物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明显促进了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玉米产量的增加,表明生物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有助于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和玉米产量的增加,这为生土熟化和减施化学肥料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了解荒草地整治工程实施后土壤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特征,本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依托,对整治后土壤容重、总碳、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容重平均表现为40~60cm20~40cm0~20cm,随着土层的加深,容重逐渐变大。荒草地整治后0~20cm和40~60cm土层总碳含量小于整治前,土壤无机碳在垂直尺度上的分布规律与土壤总碳变化规律一致,20~40cm土层与之相反。土地整治措施后,总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变为20~40cm0~20cm40~60cm,无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变为20~40cm40~60cm0~20cm。整治前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均为0~20cm(6.31g·kg~(-1))20~40cm(3.48g·kg~(-1))40~60cm(2.63g·kg~(-1)),整治后较整治前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降低了4.01、2.20、1.40g·kg~(-1)。荒草地复垦1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固碳潜力在0~20cm、20~40cm和40~60cm土层上依次为15.92、17.94、14.27t·hm~(-2)。可知荒草地复垦1年的土壤有机碳还存在较大的固碳潜力,这些过程都是生物地球化学正常的变化过程,土壤碳在复垦年限内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特征就是荒草地在土地整治过程后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3.
1、要抓好种植土地的翻耙质量关油菜根系属圆锥根系,下扎较深,一般入土40~50cm,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层有利于油菜根系的发育,可使油菜根壮、苗旺。因此,在种植油菜的土地上要深耕25cm以上,并结合深翻进行全层施肥,不仅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还有利于根系生长。全层施肥还可满足油菜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特别在作物营养最大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风沙土添加低品位油页岩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本文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将低品位油页岩与有机肥按比例配施,用量设5个处理(0.0,0.0:1.0,1.0:1.0,1.5:1.0,2.0:1.0),其中有机肥(牛粪)的施用量为1.5 kg/m2,将二者混匀施入0~10 cm土层并种植燕麦.结果表明,低品位油页...  相似文献   

15.
以毛乌素沙地区域的"两害"砒砂岩与沙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1∶1、1∶2和1∶5三种比例进行复配成土,并种植适宜该地气候环境的作物——马铃薯。在马铃薯收获期于各小区垄上、垄下采集不同剖面深度土壤,并测定其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三种复配土垄上下土壤剖面0~140cm铵态氮的分布均较为均匀,均处于0.50mg·kg~(-1)左右,且规律基本一致;混合比例对垄上下硝态氮剖面分布均产生明显影响,垄上0~60cm土层内、垄下0~20cm土层内,表现为1∶11∶21∶5,其余土层内1∶5复配土始终具有较高的硝态氮含量;1∶1和1∶2复配土壤垄上、垄下硝态氮积累峰值均出现在0~20cm土壤剖面处,140cm深度仍有一定的积累,1∶5复配土壤出现在120~140cm土壤剖面处,且各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淋洗均深于垄上;同一土层深度,三种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垄上,且1∶5复配土壤垄上、下差异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定边县地下水浅埋区蒸降比高、盐分表聚明显、农作物产量差等问题,以定边县堆子梁镇白土岗子村土地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隔层、砾石隔层和对照组三组试验,分析比较了1a时间内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40cm)条件下,土壤盐分(电导率、水溶性盐总量)和土壤养分(速效K、全N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土壤盐分含量指标中,隔层处理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减少;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中,隔层处理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土壤盐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层减少的趋势,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层递增的趋势。因此,采用秸秆隔层和砾石隔层进行根区隔盐处理能抑制盐分表聚,降低耕作层盐分含量,提高养分含量,可为地下水浅埋区盐渍化土地开发利用的机制探讨和技术路线制订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秦岭北侧山前冲积扇地区不适宜农业种植的条件,科学合理完成替代性成土材料试验,可为土体有机重构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出不同的替代性成土材料,如蛭石、页岩、珍珠岩、陶砾、沙、砒砂岩六种材料与土以0.5L·m~(-2)和1L·m-2的比例混合,在2m×3m的试验田里种植大豆,对种植大豆后的土壤养分进行试验分析。发现六种成土材料的养分整体含量较低,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在0~30cm土层中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5L·m-2比1L·m-2养分含量高,更适宜大豆的生长,且在0.5L·m-2的配比条件下,页岩及蛭石最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各土壤养分综合比较,全氮及有机质是导致秦岭北麓地区养分指标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土壤中全氮及有机质含量是提高本地区土壤养分的最直接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系统化分析拌沙对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本研究选择陕西省定边县的重度盐渍化土壤开展小区试验,通过在0~30 cm土层内拌入不同比例沙,监测了其表层(0~30 cm)和下层(30~60 cm)土层内土壤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拌沙处理能有效降低定边盐渍土0~30 cm土层内的土壤细小颗粒、增加其大颗粒,改善其质地过于细密的问题,从而促进SO_4~(2-)、Na~+、Cl~-、K~+、Ca_2~+等盐离子的淋失,降低其盐碱程度,且拌沙比例越高,改善效果越明显;盐渍土的pH并未随着沙的拌入而发生明显变化,但电导率则以拌沙量为3 cm处理下降幅最明显;30~60 cm土层内土壤性质并未受拌沙处理的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补充了拌沙对盐渍土改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陕北风沙草滩区盐碱地整治改良效果,实施了盐碱地平整覆沙整治工程,本文以定边县白泥井镇北畔村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对工程实施前、工程实施后以及种植玉米1a后覆沙对盐碱不同深度土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以及60~100cm)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覆沙工程实施,土壤pH值较工程实施前降低了6.57%,经过1a的玉米种植,土壤pH值较工程实施后降低3.40%;土壤含盐量在工程实施后和种植玉米1a后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种植玉米1a后的土壤平均含盐量高出工程实施后55.53%,但耕作层土壤含盐量仅比工程实施后增大了10.26%,因此覆沙工程对耕作层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效磷含量增加幅度显著大于速效钾增加幅度,盐碱土覆沙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作用更为明显。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种植玉米1a后,全氮含量较工程实施前后分别提高了68.70%和104.63%,有机质含量比工程实施前后分别高出41.57%和121.70%。平整覆沙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原有盐碱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特点,设置小区模型,通过定位监测研究沟道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为该类地区植被恢复及沟道治理的实施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受太阳辐射及作物根系的影响,阴坡沟道土壤水分整体大于阳坡,在垂直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沟道土壤水分含量呈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在0~30cm深度范围内阳坡沟道与阴坡沟道的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在30~160cm范围内差异不显著;受地势的影响,沟道土壤水分分布在土壤表层0~30cm范围内西高东低,而30~160cm范围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